程振伟
云南省临沧市各级党委、政府吃透“山情”发展坚果产业,正在合力奏响山区林业精准扶贫交响曲。位于滇缅交界处的镇康县田坝村近些年与专业公司合作,广泛种植澳洲坚果,走上了脱贫致富道路。同时,有着“中国核桃之乡”之称的凤庆县,农民靠核桃一项,人均实现收入4000多元。小坚果现已成为贫困户增收的新希望。
发展产业首先要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坚果是高附加值经济作物,一般有培育周期长、维护成本高等特点,同时因为前期投入大、培植门槛高,坚果培植让很多农户望而却步。云南临沧、凤庆等地气候土壤适合坚果生长,引入外界资本大面积培植,一方面以规模生产抵消了单棵培植的高成本;一方面依托知名公司生产、加工,农民不用愁销路。因地制宜扶持坚果产业,当地走出了一条特色扶贫之路。
其次要挖掘产业和产品的特色。从经验做法来看,“坚果扶贫”不能过于依赖外界资本,要有地方政府介入,在拓展多元化服务中让农户持续增收无后顾之忧。浙江一些地方政府的做法可以借鉴,如浙江缙云烧饼小有名气,缙云县政府就投入烧饼扶持资金,突出产品特色,加快树立品牌,使其价格提升,经营户在品牌溢价中得到实惠。“坚果之乡”的政府不妨将扶贫资金向坚果品牌拓展倾斜,用特色打响品牌扩大市场。
近些年来,云南在深度扶贫上打出了多个“特色牌”。媒体报道的“一粒米扶贫”说的是广南县八宝镇的八宝米、云上梯田的红米,这些农产品都是在“特”字上做足文章,使得云米卖出了好价格,切实帮助了一方百姓脱贫致富。
培植脱贫产业不能只盯着资源禀赋,而是要根据自身条件分三步走,扶持好、挖掘好、树立好产品的特色,这样才能走出扶贫之路,加快脱贫攻坚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