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财经频道/ 人物
捕鱼能手变身“护鱼天使”
2018-01-09 10:55:33   来源:云南网
分享至:

美编 张维麟 绘

记者 朱绍云

迪庆、丽江两州市金沙江沿岸的群众欣喜地发现,江上的电鱼捕鱼人逐渐消失了;江边田野和江面河滩上,多年不见的秋沙鸭、鱼鹰等鸟类又回来了;江鱼的数量和种类,比前两年也明显增加了。

这一切变化,缘于沿岸群众意识的转变和全民护鱼的良好氛围。这背后,一个民间公益组织——香格里拉土著鱼类恢复和保护协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协会成员和众多志愿者的努力下,短短两年时间,电鱼船、拖网船基本杜绝,酷鱼滥捕行为也得到遏制,为金沙江土著鱼类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栖息繁衍庇护所。

小时候见过的很多江鱼,这些年越来越难见着

保护土著鱼,香格里拉土著鱼类恢复和保护协会应运而生

金沙江奔子栏至虎跳峡段,流经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维西傈僳族自治县、香格里拉市,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鱼类资源丰富,有金沙裂腹细鳞鱼、金沙鲈鲤、硬刺松潘鲈鲤、短须裂腹鱼、石扁头等我国珍稀、特有的土著鱼类10余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丽江、迪庆旅游热的升温,近年来江鱼需求猛增价格飞涨,酷鱼滥捕成了一些人的致富捷径,电鱼、炸鱼、毒鱼和使用绝户型网具等方式进行捕捞的现象,曾经一度泛滥成灾。先进、简单、便宜的电鱼器放入水中,大小鱼儿无一幸免,非死即残,能捞起来的不过十之一二,电鱼水域半个月内没有鱼类活动的迹象。除了电鱼,拖网对金沙江土著鱼类的破坏最大,两只船拖着大网,沿金沙江两岸缓缓顺江而下,大小鱼儿无一幸免。

这种竭泽而渔的捕捞方式,使金沙江土著鱼类数量急剧减少。“一二十年前,金沙江干支流水域的江鱼数量和种类都很多,七八十千克的大鱼,都经常有人捕获。”2017年10月31日,“香格里拉土著鱼类恢复和保护协会”负责人屈天文在护鱼巡逻艇上指着湍急的江面告诉记者:“小时候见过的很多江鱼,这些年来已经越来越难见着了。”

“金沙江独特的高原生态环境和水文地质条件,孕育了长江源头独有的诸多高原鱼类。据统计,金沙江水系共有鱼类151种,其中仅裂腹鱼9个亚种中的6个就属于长江特有种。”中科院昆明动物所鱼类专家潘晓赋博士告诉记者,金沙江上游云南段地处三江并流核心区,海拔高自然条件恶劣,脆弱的生态环境及较为缓慢的生长速度,使这里的水生生物抗干扰和自我恢复能力极低。过度捕捞、环境破坏等带来的水生生态系统恶化,正在使金沙江上游的土著鱼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

金沙江土著鱼类资源保护已刻不容缓。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观念意识滞后,加之香格里拉渔政支队和丽江渔政大队渔政监督执法力量有限,面对山高谷深交通不便的金沙江干流和诸多大小支流,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迪庆州渔政执法支队支队长墨继光告诉记者:“迪庆只有州里才有编制8人和每年5万元执法经费、无任何巡逻船只的专门渔政执法队伍,每年三四个月的禁渔期内,连组织县里搞上两三次巡逻执法也困难。”

2015年11月,香格里拉企业家屈天文牵头成立了“香格里拉土著鱼类恢复和保护协会”。从此,在金沙江上游奔子栏至虎跳峡段的干、支流江面上,随时都能看到“香格里拉土著鱼类恢复和保护协会”成员和志愿者的活跃身影。他们与迪庆、丽江两州市的渔政、公安部门和乡村组织、当地群众密切配合,积极开展土著鱼类保护的宣传动员、土著鱼类增殖放流和全天候巡逻活动,在金沙江两岸有声有色地开展土著鱼类恢复和保护工作。

从捕鱼者到护鱼者,村民纷纷加入巡逻护鱼队伍

流域内群众积极参与,两年来护鱼工作成效显著

“茨科堂对面有人在下网。”“收到,请发个定位图来嘛。”“麻烦护鱼天使到昨天放流的地方看一下。”

在一个共有471名群友、名为“香格里拉土著鱼类恢复和保护协会”的微信群内,每天都有几百条类似信息刷屏。像这样整天刷屏交流土著鱼类保护信息的“爱鱼护鱼”微信群,在迪庆丽江两州市有四五个,每个微信群都有数百名群友,他们有的是“香格里拉土著鱼类恢复和保护协会”成员,有的是州市县渔政执法人员,有的是乡村干部和派出所公安干警,更多的则是沿江村落的各族群众。

采访中,记者看到这样一份土著鱼保护志愿者日志:2017年3月5日,香格里拉土著鱼类恢复和保护协会协同金江派出所巡护过程中,发现两人违规下网人员,进行及时规劝后离开;2017年3月6日,香格里拉金江镇派出所处置一起违法捕鱼事件;2017年3月7日,香格里拉土著鱼类恢复和保护协会巡江长度单边10公里,龙蟠地界发现一起下网,现场明确告知丽江已于2月1日就开始金沙江禁渔,给了几份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材料,父子俩马上收了渔具离开了……

据介绍,香格里拉土著鱼类恢复和保护协会通过企业出资方式配备了4艘专业巡逻艇,有21名专职人员。在护鱼工作中,日常巡护由各小分队在自己的管护范围分时分段开展,通过电话、微信群等方式联系,主要巡查江面有无违法捕捞行为、查看沿江水情等。一旦发现电鱼者或违法捕捞者在江面作业,就会第一时间与附近沿江派出所联系,第一时间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理。

此外,协会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还在两州市流域内进村入户广泛宣传,使流域内群众对保护土著鱼类的重要性家喻户晓,流域内群众积极参与土著鱼类保护的监管举报活动。

“我从小在金沙江边长大,以前也爱钓鱼。凡是有电鱼船作业过的江段,一个星期都钓不到鱼。”当地村民杨承说:“近年来,随着江鱼越来越少、价钱越来越贵,酷鱼滥捕的手段也变得越来越疯狂。再这样下去,子孙后代就可能见不到江里的土著鱼了。就是凭着这个想法,才加入了巡逻护鱼队伍。”

“不瞒你说,我以前就是经常出没在江上的捕鱼、电鱼高手。”如今已是“香格里拉土著鱼类恢复和保护协会”巡逻队骨干的玉龙县石鼓镇沙坝村民乔耶明对记者谈起了自己的转变。他说,喜欢捞鱼摸虾的他有次划船在江上电鱼被人举报,虽侥幸逃脱了协会巡逻人员的追查,但也让他听闻了这一民间协会。后来通过与会员接触,深入理解了酷鱼滥捕的危害,并对协会工作产生了深深的敬意,从此决定参与协会的护鱼工作,利用自己熟悉江面作业及酷鱼滥捕活动情况等优势,为金沙江土著鱼类恢复和保护尽一份力量。

在保护金沙江土著鱼类的同时,协会还积极引导百姓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帮助群众发展林业产业和人工养殖土著鱼类,让群众在保护中获利,使保护与开发逐渐步入良性互动。

“如果能够人工养殖江鱼大量供应市场,那么不仅能够有效缓解野生江鱼的滥捕行为,而且还能为沿江群众找到一条增收致富新路子。”怀着这样的想法,来自香格里拉市良美村三社的协会成员晏前良,在协会帮助下开始探索金沙江土著鱼类人工驯养。“现在技术虽然还不是很成熟,但已经看到了效益,每年都有几万元的收入。”

香格里拉土著鱼类恢复和保护协会成立两年来,护鱼工作成效显著。通过高强度、高频率的常态化江上巡逻和重奖举报者,配合渔政、公安等执法部门共收缴电鱼器、鱼网等工具数千张(套),电鱼船、拖网船满江可见的局面已不复存在,酷鱼滥捕行为也得到基本禁绝;协会自筹资金60万余元组织了12次增殖放流,累计放流短须裂腹鱼、鲈鲤、裸鲤、裂腹细鳞鱼和光唇鱼等金沙江土著鱼类80余万尾。

和我们一样想做这个事的企业家和志愿者越来越多

探索“全民共治”的云南土著鱼类保护与开发模式

“早在2003年国家农业部在长江实施每年3个月的禁渔制度之初,我们就建议在我省金沙江上游水生生态最脆弱的江段率先实施全年禁渔。”省渔业局副局长蔡勇说,“但由于当时社会各界的生态保护意识较为滞后、民间参与生态保护的力量尚未充分发育,以及全年禁渔可能影响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全年禁渔缺乏必要的监管执法资源等原因,我们的建议最终未能实现。14年后的今天,上述各种因素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016年3月,农业部宣布将长江禁渔时间由每年3个月延长到每年4个月,并将禁渔范围扩大到长江主要干支流和重要湖泊,同时表示“已启动相关调研及前期试点工作,力争在2020年实现长江全面禁渔”。

“迪庆和丽江没有三证齐全、以渔为生的专职渔民,这是我们与长江中下游相比开展禁渔工作的一个有利条件;民间组织和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更是为两州市的土著鱼类保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丽江市玉龙县渔政执法支队支队长李世元表示,“目前金沙江上游丽江和迪庆两州市,在长江流域非国家级保护区率先行试点全年禁渔的时机和条件都已成熟。”

屈天文说:“如果没有两州市的大力协调支持,我们的工作将寸步难行。在两州市渔政、公安、民间组织联动土著鱼类保护模式的基础上,实施全年禁渔制度,土著鱼类保护工作将更容易开展。我们准备在沿江村组中探索分段负责、谁保护谁受益的机制。一旦当地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形成长效机制,很多问题都将迎刃而解。现在和我们一样想做这个事的企业家和志愿者越来越多,我们完全有信心探索出一整套可以在全省其他江河流域复制推广的经验和做法。”

受访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建议,我省可以借助自身优势和依托迪庆、丽江两州市相对成熟完善的土著鱼类资源民间保护机制,把奔子栏至虎跳峡段金沙江干、支流作为试点,率先在长江流域实施为期5年左右全年禁渔制度,并以此为契机,积极探索可以向全省推广复制的社会力量参与保护机制,同时通过增加水生生物保护内容、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河长制”、探索完善乡村分段保护的利益链接机制等“全民共治”的云南土著鱼类保护与开发模式,快速强化和提升全省土著鱼类保护与开发的水平与能力。

 

责任编辑: 字月璐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