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财经频道/ 要闻
生态食品 走出深闺
2018-01-10 10:39:13   来源:云南网
分享至:

腌制品仓库
 
果汁生产线
 
技术员修枝
 
精选咖啡
 
产品体验店
 
 
豪猪干巴老味道
 

普洱生态丰富多样,全藏在大山之中。“春吃百花、夏吃百菌、秋吃百果、冬吃百根。”普洱人的生活,除了茶以外,可能很少重样。

生态食品走出深闺,普洱市首要解决“小散弱”,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同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还要顺应消费升级趋势,走一产与二产相融合的发展路子,强化精深加工和产品开发,打造更多“爆款”;更要守住绿色生态的底线,生产绿色健康养生产品的同时,保护好清新的空气和优良的生态。普洱正逐步成为绿色生态有机食品的代名词,特色产业发展势头正劲。

记者 沈浩

“老包婶” 走向全省

“我们家经营快30年了,因为口味好,现在只要逢年过节,普洱很多人家的餐桌上都会有我们家做的紫米鸡,这个铺面已经不能满足经营的需要,我想扩大销售。”在普洱磨黑老包婶食品有限公司位于思茅的销售点,“老包婶”的女儿李俊洁告诉记者。

跟随李俊洁,我们来到了位于磨黑镇的加工厂,“老包婶”钱记宏正在烤房里忙碌着。看见我们到来,她麻利地关上火门,和我们聊了起来:“这是烤肠的区域,那边腌制的是牛肉干巴,我们的调料一定是用景东黄草岭的花椒并自己研磨,这样才能达到传统风味的要求……”

老包婶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加工肉制品为主的企业,因为品牌经营时间长,口味独特,很受市场的欢迎,在省内有很多消费者都喜欢购买。钱记宏告诉记者,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她们家就开始在当时的213国道旁开了餐馆,因为价钱公道,口味独特,生意一直不错,好的时候一天能达到200桌食客左右的规模。在经营的过程中,她发现自制的干巴、香肠等腌制品很受欢迎,于是她有意识地加大了腌制量并到菜市上售卖,效果很好。随着新路的修通,213国道的车流量越来越少,她开始转变经营方向。通过几十年努力,规模越做越大,厂房一扩再扩,现在已经达到了6亩的规模,开发的产品有30余个品种,供不应求。

“我从小就喜欢做吃的,以前父母一直告诉我,回味着小时候父母做的饭菜味道进行摸索,希望那种传统的口味能保持下去,让外出几十年回来的人吃一嘴就能回忆起当年磨黑的味道。” 钱记宏说。李俊洁接过话茬:“我们的口味当然也不止是磨黑人喜欢了,现在全省有5个加盟店,生意都不错。说明我们家的口味有很多人都是认可的。当然,除了口感,我认为和选料有关系,我妈每天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严格控制选料。拿这个干巴来说吧,我们只选3个部位进行腌制,别的部位即便是价格便宜也一概不收。质量是我们家发展到今天的根本,一定不能贪小便宜砸了自己的招牌呀。”

谈到以后的打算,李俊洁说:“我们的QS认证已经下来了,明年我们想进军天猫和京东,把知名度扩大,生意再做大些,让更多的人认识我们磨黑的传统饮食,同时,我还想在各大商场前开一些体验营销点,让消费者能够看到我们的加工过程现场购买。”“都交给你们这些年轻人去折腾吧,我就帮你们管好生产咯。”看着女儿,“老包婶”笑盈盈地说。

记者 马喆 文/图

“爆款”果汁 原生态的美味

一款产自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的果汁饮料,仅上市一年半,生产商又开始建新厂、扩产能,最初设计规模为年产3万吨果汁原浆生产线已满负荷开动,去年生产了2500万瓶仍然供不应求。这家由普洱铭成集团旗下子公司景谷多上果汁饮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芒果汁等系列饮品,可以说是去年普洱市及周边饮品市场上的“爆款”饮料。

市场反应如此强劲,一些市场分析人士认为是集团先研究市场后确定产品,再引进相应的生产线,这才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集团在酒类产品苦心经营多年,积累了完善的营销渠道资源和销售团队;集团定位高端市场,富有新意的产品包装及产品创意,抓住消费升级的购买需求……但在普洱铭成集团总经理吴天继看来,最关键的还是过硬的产品质量。

“不是比别人价格高就是高端了,而是要有真材实料的好产品。”吴天继所说的好产品,就是公司依托原产地丰富的热带水果资源,每瓶饮料果汁原浆含量超过42%,在配方研制、口感调配等方面都做到精选,打造高端果汁饮料。目前公司结合本地原料优势,生产了芒果汁、西番莲汁、柠檬汁、酸角汁4个果汁产品,即使在产品售价上比市场同类产品高出1倍,依旧十分畅销。

“未来公司将在景谷建设30万亩鲜果基地,种植芒果、西番莲、柠檬等原料,2018年计划种植6万亩。”在吴天继眼里,原产地的优势,是果汁饮品行业一个关键的竞争优势。景谷气候适宜热带水果生长,特别是原产自景谷的象牙芒果,果肉肥厚、鲜嫩多汁、香甜如蜜,深受人们的喜爱,景谷还因此有了“芒果之乡”的美誉,这里是鲜果原料得天独厚的天然基地。

位于永平镇的景谷康鸿西番莲种植专业合作社去年为“多上”果汁供应原料300吨,今年又签订了500吨订单。“有加工企业收购,种出来不愁卖,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种植西番莲。目前已有360户农户加入到合作社发展种植,全镇已种植西番莲3500亩,种植农户增加了收入。”合作社负责人周娅玲说,老百姓种出好果实,最怕没有销路,本地就有加工厂保证收购,大伙有了积极性,管理也更上心了。

在景谷县城郊的食品加工园区,一个总投资2.3亿元,年产5万吨果汁原浆和年产20万吨果汁饮料的加工工厂已经启动建设,预计将于今年11月建成投产。“项目建成达产后,每年需要原果达25万吨,未来将培育10多家这样的专业合作社,确保优质原料供应。”吴天继介绍,原料基地建设以“公司+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公司签订协议保底价收购,带动近1万户农户种植增收。目前,公司产品已经覆盖省内全部县市,并成功进入贵州4个州市市场,下一步公司将积极开拓西南地区市场。

记者 沈浩 文/图

晚熟沃柑 等你来摘

这些天,在江城县康平镇和平村石板寨,漫山的沃柑结满枝头,即将成熟的果实飘香山间。

这片上万亩沃柑种植基地,自去年开始挂果成熟后,在市场上得到消费者喜爱,一时间供不应求。今年,挂果面积达到6000多亩。沃柑属于晚熟类柑橘品种,每年2月以后开始上市,一直持续到5月。该片沃柑由普洱市鸿耀科技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引进江城种植,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橘研究所和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等专家合作,在40多个品种中挑选出最适宜江城气候特点的品种规模种植,科学的种植管理实现两年挂果,果实最大的特点就是易剥、味美、糖度高。

记者 沈浩 文/图

咖啡豆 开启创业路

又到了咖啡果收获季节,佤族小伙岩烂每天都守在咖啡厂里,从采摘、挑选、翻晒,每个环节都不敢松懈。

“过几天就要参加每年的云南咖啡生豆大赛,只有精益求精才可能得到好成绩。”去年,岩烂选送的一款咖啡豆以超过85分的优异表现勇夺冠军,让他在圈内声名鹊起。今年,他准备做几款豆子继续参赛,相比去年,他感到了压力。“成绩好坏是其次,最重要的还是想通过比赛来展示、提高技艺。”

岩烂的咖啡起名班安,在佤族语中是非常优秀非常生态的意思。他的咖啡基地位于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富岩镇芒冒村,生态环境好,基地员工也大多是佤族。今年30岁出头的岩烂接触咖啡却已经10来年。2005年,他到海南打工并学习咖啡种植技术,回乡后,自己尝试着种植了300亩咖啡,现发展到880亩。2011年,班安咖啡第一批收获的咖啡豆品质得到几家知名公司的认可并收购,2014年,芒冒村班安咖啡基地被星巴克确认为会员,荣获优秀供应商称号。岩烂和班安咖啡的成功,让当地很多农户纷纷加入到了咖啡种植行列中。现在周边的芒冒、信岗等8个村民小组206户688人种植咖啡,年产200多吨鲜果,通过种植咖啡,咖农的收入也在逐步提高。

记者 李汉勇 文/图

“圣茶” 从药方到饮品

走进普洱青源生物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的线下经营部,业务员们正在给客商们介绍着公司刚开发出来的新品,而公司的负责人蒋振忠则端坐在大大的茶台后,捧着一本傣族医药书籍,津津有味地翻阅着。

看见我们到来,他笑眯眯地起身,为我们冲泡了一杯公司生产的“圣茶”,不紧不慢地为我们讲解起“圣茶”的来历。“我师从云南省中医学院,一直进行药物研究快30年了,现在的职称是副主任医师。在普洱这个地方傣医药很受推崇,随着研究的深入,我越来越觉得傣药的体系博大精深,很多用药非常独到,但是服用不便。10多年前,渐渐萌生了将保健性的补品融入食品的想法。2005年,普洱圣茶速溶茶推向市场,当然,你们现在喝的已经是通过不断摸索改良配方后的产品了。”“主要有哪些保健作用呢?”听到我们的提问,他拿出一本书边翻阅边对我们说:“圣茶本来是傣医‘解药’清利小便促进身体代谢的代表方子,后来有饮用者告诉我们,对血尿酸高、痛风也有一定的帮助,通过组织科研人员技术攻关,查阅医药资料,总结出了很多疾病的病根是肾脏代谢尿酸及肾血流量功能下降导致的病因,因此,在配方中不断调配,让它有了保健作用。”

“这个黄精玉竹酒一开始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采购了一些,结果在我们那边销量不错,能不能也讲解一下?”从北京来采货的李先生过来咨询。“在近30年的调查研究中,我们总结发现:傣族大多居住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平坝、河谷地带,高温、闷热、潮湿是这些地方的特点。在这样的环境下,流汗多、精津液损失大,人体的许多生理功能容易衰减。如何化裁这些对人体健康不利的因素?在傣医‘四塔’理论指导下,有近30种植物是傣家人经常用的,有被用作做药膳或当茶泡饮,也有制作成药酒。藉此,我们从中选取了符合国家管理部门规定且傣家喜用的药食两用植物,精心研制了这款黄精玉竹酒。据目前的市场反馈来说,效果还不错。”

在经营部的墙壁上,公司的记事进程也向我们展示了公司向现代化企业发展的努力:2011年公司编著书籍《肾藏经·呵护您的肾》由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2012年,“一种保健肾茶”“一种石斛茶”取得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证书;2014年,公司被认定为云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014年,“一种保健肾茶”在普洱圣茶速溶茶产品中应用开发,被列为普洱市专利转化实施项目……

“我希望,我们公司能够多从傣药的理论中开发出更多的产品,服务更多的人群,让傣医这门博大的医学使更多人受益。” 蒋振忠坚定地说。

记者 马喆 文/图

江城干巴 记忆中的老味道

说起江城的土特产,“黄牛干巴”是很多人的最爱。来到位于县城三国贸易城的“那江那城”土特产店,本地土特产一应俱全,其中黄牛干巴放在了店里十分显眼的位置,这个最具当地特色的产品是卖得最好的伴手礼之一。

“它不油不腻,肉质有弹性,还有一股清香。”老板娘蔡浩丽一边邀请顾客品尝,一边介绍江城小黄牛干巴的特点。自2015年正式入行销售江城土特产,她便到处走村串户寻找最经典的加工方法,开发本地黄牛干巴。作为当地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特色小吃,其独特的腌制工艺,是保持传统味道的秘诀。

江城县国庆乡阿卡庄园,是蔡浩丽制作黄牛干巴的加工车间,工人们正在选取肥壮黄牛的后腿等优质牛肉,将其切成大块条状,并加入适量的食盐、花椒等辅料,经过揉搓腌制后,用竹条穿成一串一串放在木炭火塘上烟熏8个小时以上,烟熏时铺上刚采摘的青蒿枝,让牛干巴有了一种淡淡的清香,随后经过晾晒、风干等工序,每个加工环节,蔡浩丽既注重生态,又保持传统。

为保证黄牛干巴的品质,蔡浩丽与当地农民合作养殖黄牛时就提出了许多要求,首先就是牛的品种必须是本地小黄牛。“你们负责生态养殖小黄牛,我就负责销售、加工、包装。”她和养殖户订单收购,半年多的时间,农民养出来的牛加工成牛干巴,就消耗掉了一百多头牛。为了让更多养殖户养牛获得收益,她积极拓展市场,开起了网店,江城牛干巴卖到了一线城市餐桌。

江城人对干巴情有独钟,随着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的便捷,这项传统腌制工艺得到新的拓展,市场上出现了不少干巴制品。“豪猪干巴”就是近年颇受欢迎的一道新美食。

康平镇曼老街村民赵琼珍在中老边境的勐康口岸经营烧烤店,在今年中老越三国边境商品交易会期间,她制作的豪猪干巴受到了各国游客的好评,由于成品数量有限,不少游客还下了订单请她直接快递到家。“平均一个星期能销售4头豪猪,大多是做成干巴出售,一公斤能卖两三百元。”在她的微信朋友圈里,她会“晒”出每一次制作豪猪干巴的过程,这样既能展示腌制工艺,也是推销产品的好机会。

“豪猪生长周期长,至少10个月才能出栏,加上养殖中只喂玉米、青菜、白菜等生态饲料,其肉质很适合做成干巴。”赵琼珍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腌制豪猪干巴的商机,她申请了驯养繁殖许可证,自己发展养殖尝试制作干巴产品。由于一头豪猪仅有13公斤重,在制作时会一整只或整只腿腌制,这比传统干巴制作更不容易。目前,她共养殖200多头豪猪。去年,她注册了“豪贝佳园”商标,开发豪猪胃泡酒、豪猪刺磨粉等系列产品。

记者 沈浩 文/图

 

责任编辑: 字月璐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