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财经频道/ 产经
风口下的魔芋产业
2018-01-29 10:41:18   来源:云南网
分享至:

美编 张维麟 画

记者 李莎

背景

鲜魔芋每公斤从3元左右上涨至6元左右,农民种植热情也随之高涨;民间资本开始接踵而至,新老企业或建厂、建基地、卖种子,纷纷扑了进来……从去年开始,一股“魔旋风”就这样刮了起来。

话题

“世界的魔芋在中国,中国的魔芋在云南”,我省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及丰富的资源,有着发展魔芋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被誉为“东方魔力”的魔芋,正在显示它的“魔力”。那么,我省的魔芋小产业能否在风口之下发展壮大呢?

产业现状 云岭上空升起“魔旋风”

被业界冠以“女魔头”之称的王玲,对突然多起来的电话感到意外。这些电话中,有农民打来的,也有企业和地方政府打来的,不同的电话却有相同的诉求:要种魔芋。

作为中国园艺学会魔芋协会副会长、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的王玲,从事魔芋种植研究已经20多年,就连她的微信名也是“小魔芋”。不久前,她主持的“魔芋新品种选育及良种高效繁育技术创新与应用”获得了2017年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据王玲分析,一路上涨的魔芋行情,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得益于深加工开发的魔芋即食食品颇受市场欢迎;二是一种来自东南亚名为“黄魔芋”的珠芽魔芋在我省规模化试种取得成功带来极大的示范效应。正是因为在魔芋产业链上的“后端”和“前端”的合力下,云岭大地才升腾起这股“魔旋风”。

产业“痛点” 广种薄收难成气候

科学证明,魔芋是唯一含有大量葡甘聚糖的作物,是人体第七营养素膳食纤维素中的优品,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十大保健食品之一。作为健康有益的碱性食品,近年来魔芋颇受消费者的青睐。

“世界的魔芋在中国,中国的魔芋在云南”,我省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及丰富的资源,有着发展魔芋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早在上世纪90年代,省政府就把魔芋产业的开发与利用列入18项生物资源开发产业,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与科研技术力量进行研发。如今,我省的魔芋产业无论在科研水平、种植业及加工业上,都有了极大的提升,成为了当今中国魔芋产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区域。

虽然,我省魔芋资源占全国52%以上,种植面积占全国的30%,均位列全国第一,但与蔬菜、中药材、茶叶等其他我省农业优势产业相比,仅60万亩的种植面积,让发展了30年的魔芋产业依然是“小产业”。

据云南民族大学化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张东华介绍,这是因为魔芋种植周期长、繁殖系数低、病害严重,属典型的低产作物,是名副其实的广种薄收农产品。“特别是被称为魔芋‘癌症’的软腐病、白绢病,是全球目前尚未攻克的难题。”

“魔芋是对环境极为挑剔的作物,不但对温度、湿度、光照等有严格要求,而且对土壤也有要求,凡种过魔芋的地块,一般3年必须轮作,否则就会面临病害带来的绝收。”王玲说,20多年来,她亲历了魔芋种植的风风雨雨,产业发展的大起大落,曾有不少企业在大理、昆明等地引种魔芋,但由于整体科研储备薄弱,对魔芋的种性及种植风险没有做好评估,收获时几乎都是全军覆没。

然而,就在产业发展瓶颈似乎再难突破的时候,来自东南亚热区品种“黄魔芋”的引种成功,又让业界看到了产业发展的希望。

张东华20年来一直致力于对东南亚珠芽魔芋的引种、培育和筛选。他介绍,全球有160余个魔芋品种,但优势种质资源其实不在中国,而在东南亚的印尼及泰缅边境一带。因品种多样、高抗特性、高繁殖系数、高粘度及高产优势,来自东南亚热区的珠芽魔芋,目前已成为多个国家市场上抢手的香饽饽了。

“黄魔”入滇 热区林下套种初试见效

目前,我省珠芽魔芋在品种筛选、培育、规模育种及专有加工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一整套核心技术,现已处于国内外前沿水平。这些技术突破了花魔芋低繁殖系数的难题,可将魔芋繁殖系数提高约100倍,并可缩短魔芋种植周期1~2年,使种植户在产量及生产用种源方面带来极大便利,“防色变技术”更是在珠芽魔芋研发领域占据了加工领域的技术制高点。

2017年7月,中国魔芋协会理事会100多名代表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参观了景洪旺达魔芋种植合作社与西双版纳州农科所、云南老磨坊魔芋种植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等相关科研部门为技术依托建立的500亩珠芽黄魔芋良种繁育基地及1000亩橡胶林下种植的黄魔芋示范基地,对珠芽类魔芋的开发利用有了新的认识。

2017年10月,昆明冠江新兴产业集团旗下云南红河瀚钰百林农业科技公司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县铜厂乡政府,签署框架协议,从2018年起,双方将在铜厂乡发展黄魔芋种植基地,初期拟种植1000亩,以后将逐步扩大种植面积至1万亩,并以此为示范,向金平全县推广,打造中国最大的珠芽魔芋种植县,以产业发展促进当地的扶贫攻坚工作。

为确保项目实施,双方实施保证金制度,由企业向政府预交收购保证金100万元,建立共管账户,打消农业种植项目中“有人种无人收”的顾虑。初步测算,黄魔芋产量最低2~3吨/亩,按3元/公斤保护价计算,收入可达6000~9000元/亩,利润4000~7000元/亩,当年可为当地带来约600万元的经济收入。

冠江集团的底气,一方面来自于市场对魔芋保健功能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对黄魔芋这一引进品种的信心。

“与传统种植的白魔芋和花魔芋不同,选种的黄魔芋(弥勒魔芋)是从16个珠芽魔芋混杂品种中选育出的一个高价值栽培种,特别适合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生长,且高产、高抗。”张东华介绍,因种植小众,魔芋是典型的卖方市场,今年的魔芋精粉已达每吨9万元左右,魔芋胶更是高达每吨15万元左右。“在缅甸,种一亩魔芋等于种十亩木薯的收益。如果在我省南部热区种植,当年种植,当年就能收获。”

王玲认为,从全国来看,仅有海南、广西和云南3省适合于种植黄魔芋,当下只有我省引种并取得一定成效,因此,抓住机遇发展魔芋产业,不但对我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能为我省发展大健康产业增添一抹亮色。

专家建议 “良种+良境”才能稳发展

据了解,魔芋不但能食用,其独有的葡甘聚糖又是一种植物胶,且与其他天然胶如黄原胶、瓜尔豆胶、刺槐豆胶等相比,其粘度更高,能广泛运用在食品、化妆品、工业品中。目前,全球魔芋胶年产量约为5万吨,而中国、日本两国各占市场份额的50%和30%,在世界魔芋生产国中分别排第一位和第二位。

“云南大部分企业都是把魔芋做成精粉卖出去,而我们却着眼于魔芋的深加工。”据昆明冠江新兴产业集团负责人介绍,公司从2015年就开始布局农业产业,目前已在西双版纳、红河规模种植,其与云南西草集团合作开发的以魔芋为原料的健康食品——“魔吸”系列代食产品现已上市销售。

“30余年来,国内虽一直在大力发展魔芋种植业,但总量增长却并不明显,加工企业长期处于原料短缺的尴尬境地。”王玲表示,近年来,陕西、贵州、四川、湖南、湖北等省都出台了针对魔芋产业的扶持政策,并投入资金“加足马力”搞科研,但上述省份都没有云南得天独厚的热区优势和珠芽魔芋的成功引种,产业更新换代并不容易。而我省有丰富的魔芋资源、广阔的种植区域,发展魔芋产业可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之一。

“但是,必须选择好的魔芋种和适宜魔芋生长的好环境,才能让产业稳步发展。”王玲说道。

 

责任编辑: 字月璐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