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专家下到田间地头进行指导。 西山区农林局供图
“你的新型职业农民证书拿到了吗?”第一次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可能都会有点蒙。当农民还需要证书?当然,新型职业农民不仅需要证书,还会根据你的工作经验和种植规模评选出初级、中级、高级不同的级别。西山区团结街道的蔬菜种植大户李美金,刚刚参加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课程,审核通过后就能拿到新型职业农民证书,到时候她就能优先享受到政策、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的扶持,为她的蔬菜事业带来新的活力。
前几年曾有这样的说法:“50后种不动地,60后种不好地,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农业结构需要升级,未来到底谁来种地?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一个必然方向。 2014年,西山区被列为全国300个、云南省10个、昆明市唯一一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区),承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经过4年来的努力,培育出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爱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从“老农”到“新农”,他们是如何炼成一身本领的呢?
认定
重重筛选并手把手培训
“感觉像重新回到学校,都是专家教授来给我们上课。”团结街道六岔路村的王春高,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养蜂班的“优秀毕业生”。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养蜂班2016年2月份开班授课,共有65名学员。“最开始有100多人报名,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计。”西山区农林局科教科段芳华说,为了提高学员质量,养蜂班对入班学员进行了筛选:55岁以下、初中学历以上、至少养殖有20箱蜂以上。通过筛选,有着10多年养殖经验和40箱蜂的王春高进入了养蜂班。
“一村一品”是西山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方向。4年来,围绕农业产业发展特色,西山区确定了团结肉羊、六岔路蜜蜂、白鱼口黄梨、妥吉蔬菜、蔡家韭菜、半天臼西兰花、优质草莓、矮化苹果8个产业培育类别。课程采取小班制教学,运用“教室授课+基地实习”“田间培训+生产指导”等形式,农业专家下到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并建立技术指导员制度长期进行指导。因为课程针对性和实用性很强,很多没能进入养蜂班的农户主动来当“旁听生”,在田间教学中还出现了全村种养大户到现场学习的现象,4个小时的学习时间常常会延长到5个小时,甚至更多。
课程结束后,王春高和养蜂班的学员们进行了分科考试。通过社区、街道、区层层审核和专家评审会,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证书。根据养殖规模和养殖年限的多少,王春高获得了初级生产经营新型职业农民证书。级别不同,所获得的扶持力度也不同。4年来,西山区投入经费299.06万元,开办了21期培训班,培训时间275天,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139人,认定新型职业农民863人。
培育
政策扶持外加技术引导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从‘培训’向‘培育’的创新,从‘办班’到‘育人’的转变。”段芳华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周期为3年,不仅是带给农民技术与知识,更是要让农户成长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爱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
学到了先进的经验,就要用起来。通过专家指导,王春高转变传统土法养殖为新式活框蜜蜂养殖,产量从原来的每箱3斤增产到每箱6斤。产量增多,他又扩大蜂箱到了70多箱。不仅是王春高,六岔路村的村民们都开始了科学养蜂。西山区农林局按每个蜂箱300多元补贴给农户,鼓励他们扩大规模养殖。
“以前经常会发生蜂王逃走的情况,也搞不懂是因为什么,产量就很不好。”参加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后,王春高拿起课本钻研,又请专家实地指导,发现是缺少蜜源的原因。于是,在西山区农林局的支持下,他又种植了油菜花,不仅保证了蜜源,还增加了收入。在王春高等一批新型职业农民的带动下,六岔路村的养蜂事业逐渐兴起,并成立了昆明团谷蜜蜂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生产基地”的发展模式,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
除了技术支持,西山区还制定了《西山区2017年新型职业农民贷款贴息补助资金实施方案》,争取西山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支持,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信贷支持,提高贷款贴息力度,确保了西山区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持续发展。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已对符合条件的41名新型职业农民核发贷款贴息补助60130.6元。
未来
实现现代农业升级换代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现代农业的升级换代。”西山区农林局副局长范春明说,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不仅是为了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更是要为振兴农村注入生机与活力。
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西山区完成了白菜、韭菜、西兰花、黄梨、苹果、草莓、奶山羊、蜜蜂养殖、乡村旅游服务等特色产业的提质增效,并取得显著效果。如蔡家村的韭菜,目前已扩大到520亩,最高年亩产量13.17吨,年总产值792.79万元,形成了当地“一村一品”的高效益支柱产业,200多户农民仅种韭菜一项,平均收入都在3万元上。团结街道和平社区的魏加友,通过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每年靠种植鲜切花、草莓收入可达90万元左右。自己富起来后,他聘请了很多当地的农户加入到自己的种植园,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也吸引更多人留在农村发展农业。
一批优秀的新型职业农民,通过自己的技术帮助了其他村民增收致富,也带来新的观念转变。“因为农民成为被认定的职业,我对这份职业也有全新的理解,不再只是简单地种植劳作,而是想做成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团结街道龙潭社区的李顺,是西山区第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班的学员,也是西山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4个高级职称中的一位。李顺的苹果园所在地原来是一片“五采区”,通过种植果树,不断增肥土壤,在改良土壤的同时也恢复了生态。作为观光采摘农业,李顺施用有机肥、以草养地,发展生态农业。他说:“只有这样,农产品才能更优质,更让人放心,农业才能可持续发展。”
记者陈雯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