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财经频道/ 产经
农业新秀:藜麦产业路不再远
2018-02-05 16:23:17   来源:云南经济日报
分享至:

寻甸群众藜麦丰产

西南林业大学副教授巩合德认为, 稳步发展云南高原的藜麦产业化开发,可形成国家重点粮食作物产品,对西部生物资源战略实施,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申 赞

2016年种植的2.5亩藜麦,给寻甸县六哨乡五村村民王玉林带来了5395元的收入。不仅仅是在寻甸,云南多地的农民已经尝到种植藜麦带来的甜头。

这几年来,来自南美洲的藜麦在红土高原上大放异彩。据不完全统计,我省昆明、丽江、大理和迪庆等地均有一定规模的藜麦种植。

藜麦正成为促进贫困户增收致富的一项重要农作物,也为农户增收致富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

然而,作为云南农业新秀,藜麦要真正实现大规模种植和产业化集群发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产生较好经济效益的同时对生态建设形成支撑

藜麦是一种有7000年种植历史的古老作物,原产于安第斯山脉,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列为全球10大健康营养食品之一。联合国大会将2013 年定为“国际藜麦年”,旨在让世界关注藜麦的生物多样性和营养价值在提供粮食和营养安全、消除贫困以及在支持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等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

我国现在已经成为原产地国之外种植藜麦面积最大的国家,产业前景广阔,藜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谓神速。近年来,藜麦作为新型高档、健康粮食已经在时尚餐饮界大露风头,食品加工企业也开始逐渐使用这个新食材。

藜麦被引进国内试种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西藏。目前,我国山西、青海、甘肃、吉林和山西等地藜麦种植热潮汹涌,品质参差不齐,甚至有些乱象纷呈,且相关的科技支撑较为薄弱。藜麦产业要蓬勃发展首先必须加强相关科技的支撑,才能快速、稳步前进。

以青海藜麦为例,可以分为2010年引进试种、2014年大面积种植、2015年到2016年产学研结合,全产业链初步形成和2017年全产业链稳步升级四个阶段。

“云南生物资源种类丰富多样,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生态条件优势,大力发展生物资源开发产业,使之成为生物资源开发之典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西南林业大学副教授巩合德认为, 稳步发展云南高原的藜麦产业化开发,可形成国家重点粮食作物产品,对西部生物资源战略实施,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由于藜麦不与粮食争土地,将产生较好经济效益,对生态建设形成支撑。寻甸县小哨乡五村的做法是人多地少的地区如何提升种植面积的一个缩影。

五村属于高寒山区,平均海拔2400米,适宜种植马铃薯、玉米、养子等农作物,农民收人主要以种植、养殖为主,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2016年和2017 年,五村村委会在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教授蔡志全、西南林业大学副教授巩合德及昆明印咖生物有限公司等的大力帮助支持下,发展马铃薯-藜麦轮作种植技术,稳步扩大藜麦的种植规模。去年,该村种植藜麦150 亩,参与藜麦种植户达40余 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4户,亩产约150公斤,总产值25 万元。

藜麦种植成本低,每亩种植成本300元。经测算,在适宜种植早春马铃薯的东川营、白草皮村,种植早春马铃薯亩产2500 公斤,价格1.2元/公斤,亩产值3000元。早春马铃薯收获后种植藜麦,产值可达2000元,通过“早春马铃薯-藜麦”的轮作种植模式,亩产值实现5000 元以上,促进贫困户稳定增收。

构建藜麦种植、生产、研发等综合性产业组合

我国人多地少、人增地减,在粮食不太充裕的情况下,耕地资源的有限与粮食生产的安全对粮食作物的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制约。

另外,我国西部尚有数千万亩适宜发展藜麦产业的丘陵荒山,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是缓解我国食品安全和粮食短缺问题的大势所趋。

巩合德表示,由于藜麦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特性,在云南高原山地的边际土壤开展藜麦的产业化开发,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藜麦的高原特色种植业是支持农村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实施精准扶贫的有效措施之一。云南高原的藜麦具有品质好、产量较高的特点,需要大大加强藜麦优良品种的选育、藜麦与云南主要农作物的轮作技术、藜麦品种与环境互作以及相关产品的深度开发等研究工作,从而达到云南藜麦产业化健康、可持续地发现。在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下,通过藜麦产业化运作,构建藜麦种植、生产、研发等综合性产业组合,带动云南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山区农民收入。

业内专家认为,我国要拿出更多的耕地发展不大可能,而通过提高现有粮食作物的单产也很有限。在云南山区适宜大力发展藜麦,不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对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解决“三农”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国民膳食结构和身体素质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责任编辑: 字月璐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