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水库大坝
计俨珂
嵩明是“滇中明珠”“鱼米之乡”,它不仅是因为嵩明位于滇中,系牛栏江、南盘江和盘龙江三江之源,更是因为嵩明人民在这块山清水秀的大地上,以自己的勤劳智慧耕耘着这方水土,书写着人水和谐的佳话。
嵩明水利建设迎来春天
嵩明是昆明第二、云南第七大坝子,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中间是盆地,四面环山,嵩明又地跨南盘江和金沙江两大水系,处于盘龙江和牛栏江两大河流的源头,境内有八条常溪性河流。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季节干湿分明的气候特点,加上河流源近流短,旱季基本干涸,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一到雨季,又洪水骤至,一江八河全部汇到嘉丽泽,冲到嵩明坝子中心,把田地村镇变成一片汪洋。
清朝和民国时期,官民多次治水,涸复“海田”一千余亩,但全部涸垦嘉丽泽并在上游建闸蓄水的计划终未能实现。
新中国成立后,嵩明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尽管县财力有限,但每年对水利建设的投入都呈增长态势。随着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出台,水利战线又一次迎来了水利事业发展的春天,嵩明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多方筹措资金,持续掀起了兴水强蒿、治水发展的新高潮。全县上下紧扣生态修渠架管治环境,立足“水”字当头保民生,围绕“蓄”字建水库、修坝塘,强化防汛“疏(河)、筑(圩)、提(水)”排涝渍,逐使高峡出平湖,壑谷成“明镜”,泽国成沃野,旱地披绿装。如今,全县水田灌排自如,旱地用水充足,生活用水洁净,实现了前人苦苦为之奋斗而未实现的梦想。
全力以赴 打赢水利建设攻坚战
“十二五”期间,嵩明县水务局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中央及省、市水务部门精心指导及大力支持下,嵩明水利建设实现了大投入、大发展、大效益。五年来,全县累计投入水利建设资金8.218亿元(其中:中央投资3.139亿元,省级投资1.916亿元,市(新区)投资1.741亿元,县级配套资金1.422亿元),完成重点水利项目193件,共投入劳动工日625.77万个,出动机械台班8.44万台,开挖回填土方559.11万立方米,支砌石方155.17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12.63万立方米;新建小(一)型水库1件,除险加固小(一)型病险水库5件、小(二)型病险水库40件;完成农村“五小”水利工程8266件,新建小水窖6100个,总容量85135立方米,新建水池1666个,总容量 8.909 立方米;维护小坝塘84个,维修泵站19座,新打机井7眼;完成河道治理工程完成2件,治理标准达到10年—20年一遇,治理河道17.81千米,加固堤防35.62千米;节水改造干支渠131.17千米,配套渠系建筑物453座,新增灌溉面积0.98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1.66万亩;硬化乡村道路16.23千米,新建文化活动室2270平方米;建设村镇供水工程110处,安装各类供水管道1661千米,解决了7.684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全县水利基础设施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防灾减灾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嵩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建设工作,始终把水利建设作为加快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结合该县水务工作实际,每年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水务工作。抓住冬春水利工程建设的黄金季节,精心组织,广泛宣传动员,在全县掀起冬春大干农田水利建设热潮。为确保重点水利项目的顺利实施,县委、县政府成立了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领导小组,并由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工作班子,负责解决配套资金的落实和项目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县政府还分别与各镇签定目标责任书,明确目标责任单位、目标责任人和技术责任人,做到了机构、人员、责任“三落实”。
建立健全严格的管理制度,打造防灾减灾体系。嵩明县水务局严格按照“分级负责、归口管理”的原则,加强领导,充实队伍,把防汛抗旱责任逐级分解落实到各级各部门;层层签订责任书,并通过网络和电视等媒体,对水利工程防汛责任人进行公示,努力做到抗旱防汛工作“认识、领导、责任、人员、措施”五到位。加大对水利设施、在建工程的安全检查力度,全面开展汛前、汛中大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隐患;加强水利工程管理,及时编制修订各种应急预案和防汛抢险预案,备足抢险物资,建立抢险队伍,严肃防汛纪律;针对嵩明县河道、沟渠防洪标准低,行洪能力差的现状,研究制定清淤计划,扎实做好河道沟渠的清淤除障工作;严格执行24小时防汛值班制度、领导带班制度和灾情上报制度,严密监视汛情和水利工程运行状况,确保水情、汛情、工情信息的传输畅通;抓好山洪灾害预警监测,有效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加强水资源管理,严格依法行政。嵩明县水务局围绕建立健全开发利用、用水效率和水域纳污能力“三条红线”要求,结合该县水情,以强化水资源管理为切入点,认真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牢牢把住“三条红线”。加强领导,强化责任,认真落实库(塘)长和河长责任制,不断加大水库、坝塘、河道的管护和执法检查力度。建立健全水源地保护长效机制,确保水环境质量改善和群众用水安全。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大力推广节水器具的使用,严格执行节约用水“三同时”制度。加强水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及时有效地处理水事纠纷,调处化解社会矛盾,严厉打击非法取水等违法行为,严格把好《取水许可证》发放关、年检关。依法依规征收水资源费和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最大限度地实现应收尽收。加强对财政性非税收入的使用管理,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规定。
近年来,随着嵩明工业经济在GDP总量中占有了更大的比重,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和科技农业转型,嵩明有了更多的水利建设投入,水利支撑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水利改善民生的效益不断扩大,水利促进社会和谐的效应不断凸显。
蚂蝗井村是嵩明县过去最缺水的一个山村之一,全村有52户,182人,村子离嵩明县城30多公里,海拔1920多米。全村的饮用水基本都是靠牛车、马车到取水点拉,如果取水点没水时,就靠政府从其它地方拉水用。
为彻底解决蚂蝗井村村民人畜饮水问题,嵩明县水务局在村子后两公里外的山沟里找到水源,并于2015年投入40多万元建设管网和蓄水池,村民们也积极投工投劳,和水务部门协同建设村子的饮水工程。
现在,村民们在水管边洗衣服,清澈的水流带着村民的幸福感,从水龙头上汩汩流出。
“十二五”期间,嵩明县水务局紧抓住国家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入的契机,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全县共投入资金5661.53万元,建设村镇供水工程110处,安装各类供水管道1661千米,解决了7.684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目前,嵩明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已达90%,饮水安全保障率达80%,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群众的饮水条件,提高了健康水平。
攻坚克难 创造人水和谐新篇章
2017年,嵩明县水务局牵头编制了《嵩明县全面深化河长制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了“三级河长四级治理”责任体系,制定完善了六大配套制度,积极配合省、市、县各级河长开展巡河工作,建立河长巡河台账,全县深化河长制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推进轨道。并结合该县水情,以强化水资源管理为切入点,认真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保持牛栏江出境水质稳定在Ⅲ类。
新的时期,该县水务局把民生水利建设作为重点建设内容,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举措,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构建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调控体系、水生态文明保障体系、水管理保障体系、水利健康发展保障体系,全面提升水安全能力,保障城乡供水安全、民生水利安全、防灾减灾安全、水生态安全,为嵩明建设宜居宜业新辅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十三五”时期,该县水务部门将通过新建集中供水工程、管网延伸、整村推进等举措,进一步提升农村饮水安全的保障水平,努力改善生产条件和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使水利建设成果惠及全县各族人民群众。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水利发展和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仅2017年,嵩明县水务局冬春修完成各类投资5287万元,其中各级政府投资5287万元,共投入劳动工日56.14万个,累计新增节水灌溉工程面积(渠道防渗)91.89万亩。
防洪减灾工作将实现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转变,在防御洪水对人类危害的同时,规范人类活动,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综合防御减灾体系,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强对生态脆弱流域的治理和保护。
通过大型灌区项目的实施,提升一江八河排洪灌溉功能,并坚持边建设、边绿化,让每一条河流、每一座水库成为嵩明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在节水方面,县水务部门将继续大力宣传节水和洁水理念,加快观念的变革和意识的转变,加快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加快构建效率优先、配置优化的差别化流域区域水源建设模式,加快构建节水管理的良治体制,建立健全节水激励机制和市场准入标准,强化节水约束性指标考核,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工业节水、生活节水,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通过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坚持节水治污优先,以水定产,以水定城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未来的发展中,嵩明县水务部门将结合“河长制” 工作,把治水与治山、治林、治田有机结合起来,从涵养水源、修复生态入手,统筹流域区域、上下游、左右岸、地上地下、城市乡村、山区坝区,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协调解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问题,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如今的嵩明正处于一个科学发展、实现跨越的历史机遇期,水资源、水环境已经成为嵩明加快发展的优先保障要素。
发展水利,是责任,更是荣耀,嵩明全县水务工作者,将顺应嵩明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思路,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强化水资源环境刚性约束,统筹山水林田湖各种要素,深化水治理体制机制创新,为嵩明实现跨越发展提供坚强的用水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