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财经频道/ 要闻
产业融合成就梯田别样美
2018-02-12 10:08:49   来源:云南网
分享至:

斜阳照向元阳哈尼梯田,水面反着金光,梯田鸭都已归舍,水面泛起点点圆状涟漪是梯田鱼儿们在嬉戏。进入冬季,田间的红米早已在翻起金黄后被收割回家,走进全国千家万户的厨房。

对于在梯田中生活了千年的哈尼人来说,梯田稻作是深入骨髓的生活方式,却也在现代农业的浪潮中有了深刻的变革。零散的种养结合变成正得到大力推广的标准化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传统红米从家中口粮变成通过线上线下走向全国的热销产品,一年年耕作于其间的田地更是成为世界遗产,成为发展旅游增收致富的最佳倚仗。

当传统的梯田稻作空间转变为现代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载体,千年哈尼梯田呈现出新的风貌。

一块梯田的变化

50多岁的马有明家住元阳县牛角寨镇果期村委会平安寨,站在自家的梯田埂上,他充满期待。

伺候了半辈子的地,长期只种红米,一年一季,亩产300余公斤,亩产值不到2000元。现在不同了,种米、养鱼、养鸭,四季有收入。村干部、农业站的技术人员们说的“亩产上万”,“百斤粮、百斤鱼、千枚蛋、万产值”、“一水三用、一田多收”……一大堆数字已经在自家地里变成现实了,守着梯田未来日子也不会差。

“我们的目标就是既要让老百姓增收,又能守住梯田。”元阳县农业局产业办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多种尝试,我们决定把梯田内古已有之的综合种养模式进行规模化、规范化推广。”

2013年以来,元阳县在梯田区域内通过一系列措施大力推广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引进元阳县呼山众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建设鱼苗良种繁育基地,引进云南锦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建设了1000亩集鸭苗孵化室,编制《元阳县新街镇土锅寨村委会创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户全覆盖试点工作方案》,主要发展“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产业,制定《哈尼梯田红米稻谷生产技术规程》《稻鱼鸭水稻综合种养生产技术规程》,同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正式启动,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田间记载培训三期。

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投入2000余万元,在包括新街在内的7个乡镇,打造连片示范点13片2万亩,辐射带动农户发展“稻鱼鸭”综合种养3万亩,直接带动农户2.7万户。预计示范区亩产值达10174.2元,辐射带动区亩产值达8095元。

红米走出田间,在市场上得到认可,预想中的产值才能变成钱装进农民的口袋中。

元阳县以县粮食购销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联营方式,通过完善连片种植区内基础设施建设、统一种植品种、实行技术指导的方式,建设了3.2万亩梯田红米种植基地。围绕着红米,元阳目前已吸引天猫、淘宝、有赞、淘乡甜、国资商城等7家电商销售企业,主销红米及相关产品的“元阳商城”微信公众号粉丝达40万人。从2016年9月20日至今,全县线上线下共销售红米4006.66吨,销售额8013.15万元。

一条产业链的延伸

“素颜”的红米因为“天生丽质”与销售渠道的搭建,越来越受欢迎。此时的红米,开始尝试着步入加工业开始自己的“百变秀”,从而吸引更多“粉丝”。

元阳粮食购销有限公司根据不同消费群体需求,不仅研制开发出了梯田印象、梯田红米以及元阳红梯田红米产品系列萌芽红糙米、萌芽留胚红米、萌芽精制红米等高端产品,还利用梯田红米天然绿色无公害的特质开发出了红米糊、护肤霜等一系列产品。未来还将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开发“免淘洗”的营养米、胚芽米、微量元素米等新型营养大米,开发速食且营养丰富的方便食品以及品种更多、营养价值更高的粮油产品。

“让梯田农产品通过多种途径更好地走向市场,才能有效提高农民种田积极性,提升他们的收入。”元阳县旅发委主任李学东的话,表明了梯田旅游中梯田所产农产品扮演了重要角色。

走进新街镇土锅寨村委会大鱼塘村,村民薛源开的农家餐厅换了个新名字“稻鱼鸭主题餐厅”。从7年前小型的农家乐到如今政府扶持的主题餐厅,薛源的经营已经小有规模。

“我们的食材,像做哈尼风味菜经常用到的鱼、鸭、鸡,以及主食红米都是从周边村民那里直接收购的,保证有机、绿色。”薛源介绍,“如今来的游客多,想购买特色农产品带回家的人也越来越多,我们也会在店里准备一些。”

独特的梯田景观、哈尼风俗以及特色产品构成了元阳旅游发展的基石,县内全域旅游逐步推进:投资33.5亿元的哈尼梯田小镇、1.99亿元的胜村旅游小镇、0.33亿元的南沙游客集散中心项目开工建设。红叶温泉酒店建成运营,原舍·慕拉雅、万缮酒店、云上梯田酒店等品牌民宿旅游接待能力进一步提升。编制《哈尼梯田文化旅游产品策划设计》,《哈尼古歌》实现常态化演出,成功举办梯田国际越野马拉松比赛、“开秧门”实景农耕文化节等节庆活动,不断丰富文化旅游产品。攀枝花民族刺绣产品制作区、哈尼梯田小镇民族歌舞展示区和阿者科传统村落体验区基本形成,乡村旅游快速发展。

2017年,元阳接待游客292万人次,同比增长32.37%;实现旅游总收入39.36亿元。

一个群体的新气象

梯田区域内产业蓬勃发展,让生于梯田、长于梯田的李学东非常高兴。

“梯田里有82个传统村落,生活着5万多人口。我们的梯田是旅游资源,更是哈尼人赖以生存的空间。发展产业让他们生活得更好,反过来才能为产业发展提供‘活水’,也是让梯田更美的保障。”李学东这样认为。

李学东的想法在他日常的工作中有很好的印证。不论是“开秧门”实景农耕文化节、昂玛突、长街宴等民俗活动的参与,还是哈尼家访、农事体验等体验活动的组织,亦或银饰、刺绣等产品的生产,以及良好的旅游环境的营造,都必须得到当地群众持续大力的支持。

令李学东欣慰的是,期待已经有了很好的反馈。

薛源之后,大鱼塘村已经陆陆续续开了十几家客栈、餐厅,薛源自己也在不同的景区内扩展业务;杨富华辞了“铁饭碗”,来到梯田内的普高老寨开起了一家红旗民宿,享受天南地北的游客在自家店内交流的氛围;阿者科、箐口、垭口等各个传统村落里,旅游体验活动的组织一呼百应。

这些转变是梯田内群众自身观念转变的表现,也离不开外来新风的吹拂。

2014年,来自广东的邓土钦来到梯田,立即看出了这里旅游发展的潜力,便开始筹备将自家公司的品牌——万缮酒店落地于此。项目推进以及去年试营业之后的管理中,他不断琢磨:酒店建筑外观与梯田相融,内部结构设计注重体验,一门一窗、床品热水、餐饮口味都一再打磨,对当地招进来的员工多次培训。

半年多的营业后,住客的口碑、营业额肯定着他的努力,本地同行被吸引来交流,再把“工匠精神”带到景区内各个角落。李武加是万缮酒店的驻店经理,他有着亲身的感受:“我们员工都是从本地招聘,在培训后,他们保留了本身的真诚,又有了专业素养,让游客对梯田更有好感。”

云南经济日报 岳晓琼

 

责任编辑: 字月璐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