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拿到合影
最近几天,“公益网红”杨董清像往年一样还在忙着,春节前,他通常会和合作伙伴一起自驾进山,去保山市施甸县一些偏远的山区村寨,拍照、修图、打印、过塑、装框、配送,为那些从来没有拍过全家福的老乡,带去被镜头定格住的“阖家团圆”。
2017年,杨董清获评“云南好人”,有人质疑他做公益是炒作,把摄影的情怀拿出来卖。杨董清没有太多纠结,反而在摄影这条路上走得更远,3年来为300多户、上千位老乡拍摄并送去了照片。
行走3年来
为300余户村民留下照片
施甸县是杨董清从2015年开始每年都要来的地方。全国有上万名和他一样的摄影师,但像他一样走到大山中为老人免费拍照的摄影师很少见。他的汽车要绕进雾气湿重的大山,往返几百公里,再由人扛着摄影机,走过土路,来到村子里。
“一开始去的时候,当地村民都不相信有免费拍照的好事。”一连去了3家,都遭到了拒绝。杨董清和伙伴的车轮,把这些村寨连成一条条线,每一条进山的路都是“险途”,更有村民的猜测、唏嘘和不信任等待着他们。
2016年2月9日,在施甸县摆榔乡大中村,杨董清用自己的照相机为当地老百姓留下了第一张合影,从此一发不可收拾,3年来,他和他的伙伴共计拍摄数百张照片,为300余户村民留下了全家福。
“之前,我带着照相设备拜访了好几户村民,也许是缺乏信任的原因吧,都被拒绝了,当时一度感到有些沮丧。”杨董清说,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说服了一户居民,并为他们一家人留下了合影。“这张合影成为我做这个公益活动的起始点,后来我将洗好的照片送到这户居民手中,看到他们拿着照片喜笑颜开的情景,我就坚信自己这条路走对了”。
公益的力量
祖孙三人有了第一张合影
2016年2月9日施甸县摆榔乡大中村,杨董清为70岁的阿公杨富春,69岁的阿奶张金娣,12岁的孙子杨赛彪,拍下他们祖孙三人的第一张合照。1966年,杨富春入伍参军,当了5年兵。堂屋的门上贴着民政局发给退伍军人的对联。
“在此之前,阿公和阿奶从未一起拍过照片。当时我和伙伴老袁来到阿公家,边敲开门边向他们一家人打招呼,用我们的真诚和热情换取了他们一家人的信任,从此也为我们的公益之路打开了一条通道。”杨董清说。
负责带他们进山的李大哥,换成了在县城移动公司上班的老袁。“老袁能言健谈,成了团队里众望所归的沟通担当。”每次进村老袁都会早早粗略估计村子里大概会有多少户人家,从近到远一家一户,由老袁打头阵,先入户与老乡沟通,说明来意,确认可以拍照后再一起进去。
杨董清和他的伙伴对拍照很上心,每次拍摄全家福都会帮村民们集齐一大家子,收起门边的一些杂物,关上堂屋门,找来两个同款凳子对着门摆好,请长辈坐下,让孙子孙女站在爷爷奶奶身后手搭在老人的肩上,张罗招呼着一大家子人一起拍照。“阿公身子往您的左边偏一点,阿奶身子往您的右边偏一点,阿弟把头抬起来,来一起看相机这边,来,过年了,笑一个!”几秒的功夫,快门声有节奏地响起,第一张合影也就被定格了下来。
他的心愿
为活了大半辈子的人拍全家福
杨董清走进大山为村民们免费拍照已经第三个年头了,让他高兴的是,村民们对他拍照的事情认可了,愿意让他拍照的人多了起来。
为这些一辈子都没有拍过照的人留下一张照片成为杨董清最大的心愿。
杨董清做摄影这份工作本就不是为了钱。2015年寒假,杨董清回老家帮亲戚拍照时无意间得知“许多人活了大半辈子都没有拍过一次全家福”,便有了帮老乡免费拍照的想法。现在他每年春节前期都要走进大山为老人拍一张单独人像,不但没有收入,自己反而倒贴钱。“车是自己的,油费是自己的,面包做干粮。”
他享受的是在路上的感觉。一路上,路上的土腥味儿渐渐变成他最喜欢的浓郁的花香味,再变成深山老林独有的腐草被雨水冲刷的味道,还混着各种不知名的花香。拿到照片的那一刻,捧着照片说声“好”,看到老乡收到照片后的喜悦,就来得比蜜还甜。
而在施甸县木老元乡大地村,看着打零工的阿姨有了第一张全家福之后,60岁的老人也添上了一张单独人像。施甸县木老元乡和摆榔乡,有他们送去的全家福和单独人像。杨董清和伙伴们拍完照,隔上两个星期一次性把这些照片送到村委会。
现在好多人给予他支持,3年的时间里,杨董清从一个人拍照到有其他小伙伴跟着一起拍。固定的有3个摄影伙伴,“不定期还有人过来帮忙”,他们一起成立了“全家福公益摄”为更多的老乡拍照。
杨董清有太多的抱负、太多的想法还没有实现。“我想在10年之后办一次摄影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再去回访这些接受免费拍照的家庭,能够立体地呈现出被拍摄者的生活状态。”做了这么多杨董清也不知道、不确定这样做到底能够给镜头里的他们带来什么具体的帮助,但是每一年进山,看到每一户老乡从一开始一家人站在照相机前合影时的紧张,到拿到照片后大家脸上露出的笑容,他就觉得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是有意义也值得坚持下去的。
记者 崔敏
实习生 张红缘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