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土壤处理(左)与未经土壤处理(右)三七根部直观比较。
通讯员 王子银 文/图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提出,“十三五”期间三七产业发展力争更上一层楼,到2020年三七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从2015年的149.6亿元到2020年的千亿元,如此巨大的跨越能否实现?
近年来,文山州着眼长远,全力推动三七产业转型升级,把“以三七为主的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列为文山4大主导产业之首,全力发展,力争做大做强,三七产业由此发生了一系列变革,为三七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解决连作障碍 寻找突破,看到曙光
三七种植长期以来受困于种一茬换一个地方的“跑马式种植”,导致无法建立长期种植生产基地。三七种植户张延安介绍,三七种植不能连种,一块地种植过三七之后必须经过至少10年的休整才能够再次种植,否则极易发生病害,甚至造成绝收。
“三七产业的发展对文山州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三七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如何解决三七种植‘连作障碍’问题。”文山州生物资源开发和三七产业局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伴随着三七产业的高速发展,土地需求量急剧增长,由此带来三七种植不断外扩,对于三七原产地保护和三七品质的稳定都是一个不小的威胁。所以解决“连作障碍”成为三七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文山三七产值五年跨越千亿的突破点。
近年来,文山州“各路神仙各显神通”,开展科学研究与攻关,解决三七连作障碍问题,并看到了解决这一历史难题的曙光。
王麟猛是七麟三七公司的董事长,从2012年开始研究攻克三七连作障碍。七麟公司的三七轮作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示范基地位于文山市平坝镇杜孟行政村上寨村小组,公司的第一块实验田仅有4亩地,如今已经发展成为200亩的实验基地。
“三七轮作时间要想减短,除了干燥、海拔低等选地要求外,最需要克服的就是土壤的细菌含量。”在基地的三七棚内,王麟猛边走边介绍, 栽种过三七的“老地”容易在土壤中残留细菌,而三七种植对于土壤的要求又较高,若在不经过处理的老地上种植,根腐病的发病几率高达90%,“根腐病”就相当于三七中的癌症,一旦患病三七基本绝收,还会传染给同地的其他三七。
王麟猛向笔者展示了公司攻克连作障碍的成效。一块三年以前种过一次三七的地里,一分为二,一边经过土壤处理,另一边未经过处理,后期管理全部一致,一边是“绿油油”的繁茂长势,另一边则是稀稀拉拉长着几棵三七,叶黄株矮,清晰明了地展现了未处理过的地和经过处理后的土地种植出的三七长势的天差地别。
为了更直观的肉眼比较,王麟猛分别拔出两棵三七对比其根须长势,经过土壤处理的三七叶片大而肥厚,根系发达,三七的个头也很大。未经土壤处理过的三七显得病恹恹,王麟猛轻轻一抖土便拔出,叶子枯黄,根系短、少且根部已经开始腐烂,王麟猛摇摇头说,这颗三七已经“死了”,要不成了。
王麟猛说,自己的土壤处理剂是通过消毒处理降低“老地”中细菌的存活量,将三七根腐病的发病几率控制在5%-10%左右。后续给土壤补充一些有益菌,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分别可减少25%和30%,提高土壤肥力的利用率,为三七生产提供一种良性循环的环境,比起新地上种植的三七产量还能增收20%-30%。
王麟猛的技术一经推出便受到了众多媒体的关注,一方面是因为“连作障碍”是历史遗留下的百年难题,很多专家、企业都一直在钻研如何解决连作障碍,但依旧未果。媒体的推广也吸引了各方专家们对王麟猛的技术进行关注。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省三七重点实验室、云南省农科院、云南三七研究院研究人员对王麟猛技术试验的相关数据进行了收集、整理、分析,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为了集中力量研究,王麟猛在2014年成立了“文山七麟三七科技有限公司”,以公司为载体吸收大量科技人才和力量去支撑这项技术的发展。
王麟猛介绍,目前已有30户农户正在使用公司的这项技术。
打通电商平台 消除“怪圈”,立下头功
历史上所记录的三七价格疯狂暴涨暴跌的现象数不胜数。2012年三七巅峰时期每公斤的价格高达1340元,而在20世纪80年代三七价格曾落到每公斤20元的谷底。
“文山三七要想产值达到千亿元,寻找的突破口一是‘种’,二是‘销’。”文山州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徐爱民说,只有解决了三七的市场销售问题,才能消除“怪圈”对三七产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对于如何解决市场供求的问题,业内人士认为,三七产业目前已经完全“市场化”,所涉及的市场经济范围是较为庞大的,没有办法由政府或某企业对此进行改善。要解决供求关系得从根本做起,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七农的现代化意识,通过“互联网+”平台让七农能够清晰了解到三七的市场需求量,而不是头朝黄土背朝天的盲目扩种。
“早期的三七销售基本都是省内销售,大部分的三七交易都集中在文山小小的三七交易市场里。”陈德林从1992年开始从事三七销售,他说,那时三七也就10多块钱一斤,“很多七农拿三七的毛根去做鸡窝”,而2012年以后三七价格疯长,就连那些做鸡窝的毛根都卖到了300块每公斤。
当年陈德林在三七市场里有自己的一个小门铺,主要销售新鲜三七、干三七、三七粉这类的三七粗加工品。“不过利润很薄啊”,陈德林说当时跟七农60块每公斤拿的三七,62块每公斤便出手卖了,中间也就赚个2块钱的差价。
2005年由于三七市场搬迁,陈德林便没有继续他的三七生意。
谢晓莲2004年在淘宝上开了自己的第一个三七店铺,那个时候三七市场没啥起色,生意也不好做,坚持到2015年,随着三七的知名度逐渐上升,被大家熟知,谢晓莲抓住微商兴起的时机,开始在微信上销售三七。
通过两年的客户积累,现在谢晓莲的三七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既有线下门店的生意,还通过店铺老顾客的推荐和朋友圈扩张自己的网上订单,每月有近千斤的销售量,收益相当可观。
去年仅文山华信三七、苗乡三七、高田三七、七丹药业等企业,年网销额达2000万元左右,为文山市在2017年国家商务部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绩效评价中位列云南省第一位,是全省惟一优秀县(市),全年县域电子商务网络交易额达17亿元立了头功。
培育产业园区 演绎三七工业的“蜕变”
2016年文山州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提到“2016年,全力实施生物医药产业千亿元培育行动计划。抓实三七种子管理、规范化种植、初加工规范、龙头企业扶持、宣传策划等基础工作,抓好药食同源申报、三七关键技术攻关和新产品研发,推动签约企业落地建设,推动以三七为重点的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发展。”
文山州三七特产局的马成英介绍,文山三七产业园区将规范三七生产链,统一批量专业粗加工处理,防止劣质三七流通市场。文山三七产业园区2000年经省政府批准成立,2013年至2015年,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97.3亿元,计划到2020年末培育和引进企业100户以上,实现园区生产总值500亿元以上。
2017年以三七为主的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0.45亿元,特别是三七地上部分纳入了地方特色食品管理,三七种子种苗、三七药材两项国际标准和无公害三七药材及饮片行业标准颁布实施,为产业高质量、高标准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七发展的目光需长远,同根三七董事长周文祥曾提出打造全国三七大健康沃尔玛的想法,简而言之就是力争把文山打造成国内最大规模、最高标准、原料品质最优的,以三七为主的生物医药优质原料生产基地,确保文山作为国内三七等中药材原料供应基地的主导地位。
央视星光大道的“气血康”广告,东方卫视“康美三七粉”广告,包括热播剧《那年花开月正圆》中都不乏文山三七的踪影。目前全国以三七为原料的生产企业1350余家,中成药品种360余种,药品批号3620余个,产品涉及内科、外科、骨伤科、妇科、儿科、眼科及皮肤科等用药,几乎囊括了目前医药工业中的所有剂型。文山三七产业协会会长曾立品认为,解决供过于求最重要的一点是龙头企业要发挥好带头作用。就目前来讲如果纯靠新鲜三七销售,文山州5年之内产值达至千亿元目标是很难实现的,只有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走加工产品的销售才是实现文山三七产业飞跃的有效途径。
故事
王洪周:30年的执着追求
清晨的文山三七市场,人群熙熙攘攘。伴随三七和着泥土的芬芳,穿过满眼三七的一条街,便来到“洪周三七公司”。
王洪周是这家公司的老板。1988年,年仅16岁的王洪周与父亲一起种植三七,这一种就是30年。30年前从父亲手里接管过来的3分三七地,如今已发展到种植面积近4000亩,500块钱的起步资金到现已是身价上亿元。王洪周笑称自己天生就是吃三七这口饭的。
王洪周回忆,1986年三七种植这一块大家都没注意到,而父亲王开兵却看好三七的种植发展,想尝试开辟这块“荒地”。王开兵几经周旋,向亲戚借了500块钱,购买了两斤半三七种子和1000棵籽条。就是这500元钱,为王洪周今后的三七之路铺下了第一块基石。
1990年,王洪周将三七地扩种到了2亩,并通过种植三七成为了当地最年轻的万元户。“这算是我三七种植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王洪周笑道。
“2000年文山的那场强降雪,我的七棚前后三次垮塌,由于之前把钱拿去买地建房,一下子资金便出现了周转危机。”这次危机成为王洪周三七路上的一个转折点。
2000年之前,王洪周一直都埋头于种三七,并直接出售给承包整片三七的承包商,这样的销售模式,利润较低。“那时候不懂得变通,不会想着怎么去卖,只知道怎么种。”王洪周说,正是那次危机让他开始考虑转变自己的销售模式,开始尝试自己粗加工再进行销售。
可以说这一转变彻底改变了王洪周的人生,王洪周在三七产业上开辟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此后7年的时间里,王洪周的三七种植地以每年50亩的速度稳步增长。到了2007年,王洪周已拥有了600亩三七地,每亩产量约3500斤。当时三七市场价格暴涨,让王洪周也赚得盆满钵满。2012年王洪周成立了自己的洪周三七种植销售有限公司,拥有4000亩三七地,公司主要经营三七粗加工销售,公司的合作已经拓展到多家省外的制药公司。
“三七行情一天一个样,很多人盲目投入,很多人耐不住性子急着脱身,我就是干个脚踏实地。”对于如何做好三七产业,王洪周认为就两字——踏实。
手记
迎接中药材发展的春天
王子银
《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提出,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保护和发展中药材,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对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药材产业是一块值得挖掘的瑰宝,但分散种植、粗放加工、零散收储等问题,制约着中药材的发展。中药材是中医药的源头,也是中医药发展的基石。中药材的质量下降必然对整个中医中药产业发展带来打击。
中国中药协会中药追溯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中药材物流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红卫在谈及中药材种苗市场的发展现状时感叹,“中药材种子种苗的培养和销售体系落后烟草二三十年,落后粮食十多年,整个产业链是不规范的。”因此,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必须着眼长远,从种植、生产到经营,都须改变粗放式发展的格局。
2016年7月3日,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检测认证技术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对中药材的质量,技术等领域进行专业、系统化的严格把控,并对中药材市场进行规范化的管理。
与此同时,“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中药材市场的转型与互联网已密不可分,种、产、销的数字化一体化服务,为中药材“走向国际”打下良好基础,互联网体系的建立会让中药材市场摆脱当下的格局,迎来发展的春天。
三七的蜕变,是眼下中药材产业转型格局下的一个缩影,三七产业跨越千亿产值的目标,将让三七产业成为大健康医药市场上最具有开发潜力的“朝阳”产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