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财经频道/ 银行/ 农发银行
扶贫春风度马关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定点帮扶云南马关县脱贫攻坚纪实
2018-03-19 18:59:00   来源:云南网
分享至:

农发行贷款1.6亿元,支持马关县逢春片区生态湿地恢复建设,目前该项目已完工,成为了群众休闲娱乐的新场所。

“五融”联动齐攻坚

农发行云南省分行行长江卫国向记者介绍,帮扶工作由农发行总行定路线、定方向、定目标,省、市(区)、县行抓落实,马关定点帮扶工作呈现出了全新态势。“自2013年定点帮扶马关县以来,农发行锁定精准脱贫目标,建立扶贫工作机制,聚焦金融与产业双扶贫,以‘融智、融资、融商、融力、融情’为主要切入点,‘五融’发力齐推动,形成了‘五个为主、五个跟进’的帮扶工作思路,建立了‘高层策动、中层互动、基层联动’的帮扶工作机制,从‘组织保障、政策倾斜、人才配备、机构设立、体制畅顺、资金保供、项目推动、产业扶持、爱心捐赠、民生关怀’等方面给予‘一站式、全程式’倾力帮扶。”江卫国说。

马关定点扶贫三人工作小组的成立,则是落实农发行“五融”部署,推进“一站式、全程式”帮扶策略的重要体现。2015年9月,农发行总行派岳喜军同志来到马关县政府报到;2016年11月,农发行总行崔喆同志、农发行云南省分行袁智勇同志来到马关县政府报到,三人分别担任马关县常委副县长、副县长和县长助理。至此,三人小组正式成立,协助马关县委、县政府抓好扶贫开发、金融保险、易地扶贫搬迁等工作。

记者在马关调研采访时,恰巧遇上前来部署协调事宜的农发行云南省分行副行长冯学。记者了解到,这是他第28次到马关,此行的目的有三,一是为马关县特殊教育学校捐款;二是落实马关涉农资金整合工作,推动农发行扶贫过桥贷款融资模式的转型;三是落实农发行云南省行机关食堂向脱贫地区采购食堂食材事宜。此次调研,也是积极落实农发行“五融”部署的具体行动。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定点帮扶已结出累累硕果。农发行支持马关县各类贷款和基金项目18笔,审批额度26.87亿元,累计发放16.6亿元,余额12.88亿元,使得建档立卡贫困户34.78万人次受益,全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5636元提高到2016年的8360元。2014年以来,马关县实现1.2万户4.48万人脱贫。仅2017年度,该行已审批贷款项目6个,金额14.16亿元,发放贷款5.0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2.12亿元,同比增长4.12亿元,增幅51.5%,实现带动全县1.25万户4.36万贫困人口受益。

在金融服务中实现“三个率先”,即:马关产业扶贫批发贷款率先在农发行总行五个定点扶贫县中实现审批发放,马关教育扶贫贷款率先在全省实现审批发放,马关旅游扶贫贷款率先在全省实现审批发放;做到融给政府直接投向扶贫领域的信贷资金“两个第一”,即:在文山农发行系统审批授信第一,累计投放第一。

通过各项工作的扎实有效开展,在贫困村退出方面,2016年共实现坡脚镇嘎迪、兴隆、马额;篾厂乡篾厂、大丫口、老门寨、岩头;古林箐乡团结、博甲;木厂镇堡堡寨10个贫困村脱贫出列,2017年实现马白镇马尾冲;大栗乡大腻科;木厂镇博车;都龙镇大寨、茅坪、冬瓜林、金竹山;小坝子镇半坡、金竹棚;金厂老寨、中寨11个贫困村脱贫出列。在贫困人口脱贫出列方面,通过动态管理,2014年至2016年共实现8237户31587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出列,其中,2017年实现11个贫困村出列,3800户1320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28%降至16.84%,圆满完成了省、州下达的2017年度减贫目标任务。

农发行为马关县引进的工业辣椒种植,农民初加工收获辣椒。

打通致富“小康路”

说到“困在路上”,农发行定点帮扶派驻马关县“三人小组”更是深有体会,“这里的山区太多,路不好走,给农产品的销路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香蕉是马关县有名的农产品之一,香蕉种植面积约有15万亩,且个大味甜。可是和古话“酒香不怕巷子深”说的不一样,这样好的香蕉卖不上好价钱,“前两年只卖到8毛钱1公斤”当地贫困群众说,“背香蕉是个很辛苦的工作:一天挣80元,干12个小时,从山里的泥路上一趟趟来回地背。但没办法,不这样辛苦,香蕉就卖不出去。”

到了香蕉收购的时候,农民们就会格外辛苦。香蕉种在交通不便的深山里,收购的大卡车根本开不进去,只能停在乡镇上等着。一到收购的日子,农民们只能靠人工背,一步一步走到山间的窄马路边,装上小的农用运输车上,再送到大卡车停放的地方装车。

在农发行的帮助下,马关的香蕉卖到了广东、深圳。即使这样,也不是每斤香蕉都能卖掉,质量稍差的香蕉没人收购,都扔在路边,因为无论是对老百姓还是对收购商来说,收购价格都无法覆盖运输成本。村干部向我们介绍“一到收香蕉的季节,沟里、路上全是香蕉,农民一年的心血,缺没有换来实实在在的收获。”

农发行深感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性和急迫性,不断加快支持农村公路等项目建设,通过省级通贷,向马关发放农村公路建设贷款8575万元。同时,创新融资模式,全力启动行政村及5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建设,切实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金厂镇的乡村道路就获益于农发行的支持。

要想判断是不是到了金厂镇很简单:如果坑坑洼洼、颠得人晕车的路况突然不见了,就说明金厂镇到了,因为这意味着你已经踏上了农发行为金厂镇修的“农发路”。这条路平坦宽敞,覆盖了金厂镇的中心区域。不过,这条路原本没有这么好。“以前颠簸不平,被车子压坏了,下水道都是堵的。”农发行相关领导来调研后,经过多方协调资金207万元,帮助金厂镇改造下水道600余米,建设了800平方米的健身活动场,改善了7200余平方米的集镇道路。“‘天晴一身土,下雨一身泥’是前几年百姓出门的真实写照。如今多亏了农发行,镇上的人再也不用踩着土路出门了。”金厂镇党委书记郭元冲在一块写着“农发路”的路碑前说。这样的路碑,金厂镇有两个,都是群众自发建设的,包含着金厂镇人民对农发行的深情厚谊。

农发行审批马关县民族文化旅游特色村建设项目贷款2亿元。项目建设以乡村旅游、乡村古镇旅游、观光农业设施、景观旅游为特色的旅游经济带,促进贫困户增收。

建起保障“安居房”

修路只是农发行支持马关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项目的一部分。当地的贫穷,在居住在山里的老乡身上体现得更为直接。

据马关县扶贫局副局长聂世聪介绍,如今农发行支持马关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项目,涉及全县124个村委会1510个村小组,建设内容为农村住房提升改造、村内活动室建设、亮化工程、饮水安全工程、村内道路硬化等。本项目精准对焦脱贫验收标准,全县1.25万户4.36万贫困人口受益。目前已改造农村危房户5633户,饮水安全、村内路硬化正在进行前期工作。

马关县坡脚镇小脚村,村民以前居住的房子,条件稍好的,门板和墙是用木板钉成的;条件差的,则用一根根木棍支起房顶,但它们都有个共同点:几乎看不见砖和水泥,也没有玻璃窗,有的房子后墙完全用破瓦垒起来,寒风随着瓦缝吹入,让人瑟瑟发抖。这样的房子,满足不了取暖和采光的需求,年久失修时也成为严重的安全隐患。在小脚村这个依山而建的村子里,一场雨就可能意味着山体滑坡,压坏房屋。屋子里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值钱的大件,用家徒四壁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屋子背后的木板墙上甚至还有一个大洞,从破损的痕迹来看,已经很久没有维修过了。这是一个很典型的贫困户的家,更为沉重的是,这样的房子昔日在小脚村并不少见。

“小脚村有个外号叫‘光棍村’,这个村里一共50口人,其中28个是已经达到法定结婚年龄的男性,但只有9个人娶上了媳妇,其中,2个人的媳妇去世了,还有两个人的媳妇离家出走了,也就是说,28个人里只有5个人的老婆还在村里。”坡脚镇镇长古正俊向记者吐露了当地百姓彼时的辛酸:小脚村的人娶不上媳妇,主要是因为穷;村里的女人因为贫穷也纷纷外嫁了。

正是在农发行的信贷支持下,坡脚镇小脚村的破败居住环境得到了改善。两排整齐划一的砖房拔地而起——这是按照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为小脚村建设的安置房。

走近安置房,可以看见房子有些“奇怪”:预留楼梯,但没有二楼:“按照政策,每个人的安置面积是25平方米,也就是我们盖一层楼的面积,留出楼梯是为了日后村民致富了,可以自己加盖二楼。”三人小组成员、马关县副县长袁智勇介绍道。

记者了解到,两排安置房共有18栋,规划了厨房、卧室以及楼前放置农机具的空地,浅红的砖墙上还预留了不小的窗框,等待主人安上玻璃窗。

采访时,恰巧遇上割猪草回来的村民赵继泽。“盖一栋这样的新房子需要花不少钱吧?”面对记者的疑惑,赵继泽连连摇头:“我们建新房基本不需要背负债务。建房的钱用政府补贴就差不多够了。”

小脚村的改变是马关易地扶贫搬迁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房户1194户(建档立卡户613户,同步搬迁户581户),其中: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房户647户(建档立卡户348户,同步搬迁户299户),竣工率达100%;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房户403户(建档立卡户198户,同步搬迁户205户),正在施工建设。这里面,就有小脚村的建档立卡户受惠。事实上,当地村民告诉记者,就在安置房建起来以后,就有新媳妇嫁进了小脚村,“等我们都搬进了新家,脱了贫,以后就再也不是‘光棍村’啦!”赵继泽站在新房前憨笑着说。

除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发行还不断加快推进“一把伞”水库试堵工程、农田灌溉保障等一批水利项目建设,实施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加快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全面提升农村供电水平;加快推进“宽带乡村”工程建设,推进宽带网络、数字电视覆盖所有贫困村,为推进电商扶贫奠定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 字月璐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