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倪凤萍
实体经济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脱离实体的发展最终是空中楼阁。从各地两会到全国两会上,实体经济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一个话题。让实体经济“实”起来,对提供就业岗位、提高供给质量、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实体经济犹如一棵大树,根深才能叶茂。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意味着高质量的经济结构,而高质量的经济结构意味着要牵住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个“牛鼻子”,努力改变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低端产业多高端产业少、资源型产业多高附加值产业少、劳动密集型产业多资本科技密集型产业少的状况,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才能为产业结构优化、实体经济壮大夯实根基。
不少代表委员为实体经济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归结起来,振兴实体经济,就是要做好“加减法”。“加法”即为创新驱动,为实体经济装上强劲引擎、插上创新翅膀。通过创新,实现转型升级,让企业发展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做大做强品牌,开拓新市场,提升竞争力。从企业层面讲,期望政府拿出更多精准的政策措施做好服务,这也是在做“加法”。相关部门要有做“店小二”和“端盘子”的服务意识,为实体经济发展拓展空间。
面对企业融资难问题,要出台“实打实”的措施,引导资本投向实体经济,激励创投企业增加对实体经济的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在经济增速放缓、动力转换的情况下,金融机构贷款应强化服务意识,通过对实体经济的支撑和服务,增加获得利润新渠道。要做实做强实体经济的预期管理,通过政策延续性和稳定性,提振企业信心,稳定市场预期,克服短线思维和“换挡焦虑”。
做“减法”主要表现为减税降费,降低可以降低的负担,为实体经济“松绑”。企业负担问题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突出表现为用人、用钱、用能、用地、环保、物流方面的成本,还有各种看不见的制度性成本。在这些刚性成本的托举下,实体经济怎能行稳致远?如果把方方面面的综合成本降下来,企业就可以把更多的资金用在转型升级上,动力就会更强,发展空间就会更大。
值得欣喜的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多处着墨。比如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大力简政减税减费,全年再为企业和个人减税8000多亿元,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着力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在非税负担方面,继续阶段性降低企业“五险一金”缴费比例等。这些,都是在为企业营造发展环境,让企业轻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