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涛源
建房子就像搭积木,只要按照设计图纸将工厂生产出来的配件组装起来,就能在短时间内将一幢楼房“拔地而起”。这看似天方夜谭的事情,如今却在现实生活中渐成现实。
在“昆明万科金域南郡花园项目2—1地块3期”的施工现场,没有漫天的灰尘和隆隆的噪音,几台吊车在技术人员的操作下将一块块预制好的“积木”组装成一栋栋楼房。作为云南省混凝土类首个获得装配式建筑科技示范工程的项目,这种“搭积木”式的建筑方式,正在翻开我省装配式建筑的新历史。
“一个需要两年多时间才能建成的住宅小区,如今只需要15个月就可建设完成,大大提高了项目建设的效率。”据悉,与传统施工建筑相比,装配式建筑预先把梁、柱、墙板、阳台、楼梯等部件部品进行工厂化生产,运到工地后直接组合、连接、安装,建造速度快、受气候条件制约小、节约劳动力成本、节能环保并大幅提高建筑质量,具有标准化、一体化设计,设计施工一体化,装修建筑同步化,管理过程信息化等优点,在追求绿色环保、高效高质的新时代,越来越受到市场欢迎。
绿色发展
打造辐射东南亚的新兴产业
从“建造”到“制造”,装配式建筑,作为新型建筑工业化的重要形式,无疑是建筑转型的重要突破口。根据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的《“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到2020年,我国将培育5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20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50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示范工程,建设3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科技创新基地。
因得天独厚的资源和区位优势,云南发展装配式建筑产业前景广阔、潜力巨大。据有关部门测算,2020年云南省装配式建筑的市场空间在1200亿以上,到2025年将进一步增长至3500亿以上。同时,南亚、东南亚市场对装配式建筑需求也十分巨大。
抓住新机遇,我省装配式建筑产业积极“破冰起航”。
2017年6月,云南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要求到2020年,初步建立装配式建筑的技术、标准和监管体系;昆明市、曲靖市、红河州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20%,其他每个州市至少有3个以上示范项目。到2025年,力争全省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30%,其中昆明市、曲靖市、红河州达到40%。装配式建筑的技术、标准和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逐渐形成一批涵盖全产业链的装配式建筑产业集群,从而将装配式建筑产业打造成为西南先进、辐射南亚东南亚的新兴产业。
去年7月,云南省政府办公厅又印发《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对进一步深化建筑业“放管服”改革,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了具体意见。
而今年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更是在国内率先编制完成了《云南省2017建设工程综合单价计价标准》,并将于5月1日正式实施。此标准的出台,将切实助推装配式建筑工程、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绿色建筑工程发展,满足工程项目计价需要,无疑为装配式建筑产业的健康发展打下了“预防针”。
政策倾斜
多个装配式建筑项目在滇落地
日前,武定县云南盛世瑞祥公司装配式房屋制造项目在武定工业园区禄金新型工业片区落地开工。该项目规划占地面积190亩,总投资2.4亿元,2018年计划投资1.2亿元。这个位于京昆高速旁的新项目,建成达产后,将一路向北,打开滇北进川的装配式建筑市场。
在市场和政府的双重推动下,装配式建筑正在云南迎来产业转型的新风口。近一年多来,云南各地积极抢占装配式建筑产业风口,目前已有多个装配式建筑项目已在滇落户。
其中,安宁市基于良好的区位交通、产业基础、政策环境等优势,率先亮出了装配式建筑产业“一核双翼三轴”的发展蓝图。
按照《安宁市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规划》,2017年至2025年,将打造总部型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建设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的装配式研发基地、众创孵化基地、展示培训基地、生产制造基地,培育全生命周期装配式建筑市场主体,构建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新格局,建设云南省装配式建筑产业示范园区,创建成为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为安宁市建设发展成为滇中产业高地和现代花园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此规划指出,到2020年末,安宁将基本达到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标准,园区总产值达400亿元。至2025年,全面建成国家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达到全国装配式建筑一流水平,园区的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
有基础、有条件、有市场,除此之外,安宁市还明确,自2017年起至2025年,市财政计划每年新增10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区建设工作,同时,由安宁市财政部门牵头,筹资50亿元,设立安宁市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基金,发挥产业基金引导作用,并探索扩展金融资产交易,为产业发展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务平台。种种政策叠加,可谓给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加足了马力。
“市场需要,政府引导,政策加码,装配式建筑将大有可为。”据业内人士分析,装配式建筑不仅符合国家绿色发展理念,还代表着建筑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在高质量发展要求之下,装配式绿色建筑产业必将成为新的“蓝海”,为云南跨越发展书写出浓重的一笔。
云南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