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捞完鱼卖掉,就把鸭赶进田里。红米不但不减产,品质反而高起来,价格不降反升。”春节前夕,红河县宝华镇朝阳村委会龙玛村头的梯田里,鸭啄泥草,水塘泛光,村民郭龙贵向笔者介绍,自从稻田里养了鱼,每亩又多了300元的收入,“加上外出务工每年收入3万多元,这日子哪还叫穷!”
“去年,我们依托‘5大服务中心’,深入推进南部山区综合开发,6大产业片区开发初显成效。”1月3日,在红河县委十二届三次全体会议上,县委书记张智俊郑重宣布,通过产业发展行动、转移农村劳动力等综合措施,全县又有12000余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出列。
企业龙头舞起来
红河县脱贫农户越来越多,得益于该县立足县情及早谋划。县委、县政府把全县划分为红河谷热区产业开发区、旅游环线产业开发区、东部产业开发区等6大产业片区,发展粮食、热区水果、冬早蔬菜、甘蔗、稻鱼(鳅)共作、茶叶、生猪、小黄牛、黑山羊、山地鸡、生态鸭等特色产业,并建成特色产业园区,以极大的热情与诚意向全国各地招商,引进与贫困群众关联度较深的农特产品加工业。截至2017年,园区已入驻企业23家,有12家省、州级农业龙头企业与贫困户建立了订单农业合作关系,带动70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直接或间接为企业提供原料和劳务,实现企业发展,群众脱贫。
而在30万亩红河谷热区产业开发区的崇山峻岭中,至2017年已发展连片千亩以上种植大户37户、500头以上规模养殖大户11户。热区规模化流转土地9.4万亩,发展省级龙头企业3家、州级龙头企业17家。全县累计流转土地16万亩。
“听说库博公司在我们这里流转土地2万多亩,光我们几家就流转给他们五六百亩。”站在自家两层楼房前,大羊街乡妥玛甫村的杨奔发介绍,村里还有罗自雄等5户都因为土地流转而建起了这样的楼房,他们怎么也没想到,祖祖辈辈守着的千年荒山,一经开发,竟给他们带来了巨大财富。
在库博公司开发的山头上,来自阿扎河乡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马阿书边锄草边介绍,村里还有人在别的企业里打工,他们的工友还有来自大羊街乡、浪堤乡等乡镇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年下来,每人都有1万多元的净收入,“全都不是贫困户了。”
产业入户干起来
“我们都是结合自家情况,能干啥就干啥,反正就是不想闲下来。有的靠养稻田鱼,有的靠养猪,大家还时不时出来打工,全都脱了贫。”朝阳村委会龙玛村的李机成介绍,他家2013年被列为贫困户,2014年就脱贫了。他给笔者算了一笔账,3亩多水田,每年靠稻田鱼、鸭共收入4000多元,家里再养些猪、鸡等,可收入3000元以上,再由政府组织外出打工,年净收入都在1万元以上。
李机成等农户养的稻田鱼鱼苗,全由牛多乐梯田水产育苗中心提供,政府补贴。而牛多乐梯田水产育苗中心只是该县的“5大服务中心”之一,除此还有红枫种猪仔猪培育中心、沣圃园禽苗中心、牧野小黄牛繁育中心、农林生物工厂化育苗中心,都是县政府扶持起来的为全县养殖户提供种苗的基地。“农户可以结合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自行加入当地合作社,选择种养产业。而后将规模、数量、品种等报给合作社和乡政府,由政府统一到各企业下订单。”该县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合作社来拉鸡苗、鸭苗之前,都是约好的。”沣圃园禽苗中心的宾春强介绍,不只他们,别的企业也是“公司+专业合作社+建档立卡户”的精准扶贫发展模式,以此对贫困户进行扶持。
“一开始,群众只是观望,没人理会那么多,等看到一部分人富了起来,积极性就来了。”该县扶贫办工作人员拿出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2017年,由“5大服务中心”供应,全县已完成“菜单式”产业扶持5596户,已兑现1033.3万元,全县累计扶持发放仔猪18792头、牛犊1810头、山羊1020只、禽苗130余万羽;累计发放农林种苗1362万株、种植1.29万亩;累计投放鱼苗221.4吨、400万尾,涉及12个乡镇2.06万亩梯田;投放泥鳅苗6506万尾,涉及1.06万亩梯田。
党建扶贫撑起来
说起合作社组织大家致富的事,朝阳村委会龙玛村村民小组长李威的话多了起来,他们之所以能开旅馆,多亏了村里的合作社。合作社是村党支部带头成立的,把大家组织起来,采取“以房入会”的方式,把社员的客房集中按标准折资分红,小餐饮服务自收自支,大型团队餐饮采取统一采购、统一开伙。现在合作社已有5户社员,有客房50间。2017年接待游客6000多人,实现收入近60万元,“合作社能为大家壮胆,是主心骨。”
近两年,红河县创新思路、创新方法,主动融入红河谷经济走廊建设,把党建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引擎,把党组织建在专业协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上,发挥能人带动作用,带领群众致富,不断推进党建工作与经济发展的“互促共赢”。一方面发展集体经济,在全县建立强基惠民股份合作经济项目116个,全面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以土地入股和务工的方式,带动2000余户贫困户脱贫致富;另一方面,抓实“互联网+党建”电商扶贫。整合综合服务平台、党建网、党建扶贫工作群3大信息系统,成立红电商贸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建立人才、信息、物流、结算电商扶贫4大平台,为贫困户销售农特产品,开展惠民代购服务;再就是大力培养扶贫产业发展带头人,创建牛多乐等54个“明白人”“带头人”“党员致富能手”培训示范基地,实现所有乡镇、产业发展重点村、扶贫产业项目全覆盖,500多名“明白人”“带头人”“党员致富能手”带动周边2600余户群众发展扶贫产业。(常玉选)
云南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