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财经频道/ 评论
刹住“大数据杀熟”歪风
2018-04-03 11:32:28   来源:云南网
分享至:

龙敏飞

最近,有朋友跟我说,好像某平台的打车费用越来越高了,一元两元地往上涨,价格与一开始相比,同样的路段同样的时间相差七八元了。这很容易让人想起此前的“杀熟”新闻,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据《经济日报》报道,包括滴滴出行、携程、飞猪、京东、美团、淘票票等多家互联网平台均被曝疑似存在“杀熟”情况,特别是在线差旅平台表现较为突出。对此,上述各家平台反应不一,有些声明“坚决没有”,有些“含蓄委婉承认”。

谈及“大数据杀熟”,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价格歧视”,就是把同样的产品和服务,用不同的价格卖给不同用户,以寻求利润的最大化。在具体的操作中,平台会通过大数据分析对用户的敏感程度进行分类,并采用相应的报价方式。大数据分析本身并无原罪,只不过对消费者来说,却是对其信任的一种利用。

从法律的角度来说,此般做法同样涉嫌违法。一方面,所谓的大数据“杀熟”,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的公平诚实信用原则,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有可能还涉嫌价格欺诈;另一方面,平台根据大数据“杀熟”,背后的技术来源是电商销售“千人千面”技术,其源头在于平台根据搜集用户的个人资料、流量轨迹、购买习惯等行为信息通过平台大数据模型建立用户画像,然后根据画像来给用户推荐相应产品、服务和定价,若是平台之间存在“共享用户信息”的嫌疑,就涉嫌侵犯隐私罪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

“大数据杀熟”之举,看起来是商家精明的体现,但其实是没有远见的做法,甚至是饮鸩止渴的举动。当消费者得知这款平台有“杀熟”的嫌疑之后,一般都会选择“再见”,选择直接卸载。但很显然,面对“大数据杀熟”,除了个人需要加强辨别之外,还需要有关部门的积极行动。“大数据杀熟”背后,需要工商、商务、交通运管、旅游、工信、网信办等管理部门协同合作,加大监管力度。

遏制“大数据杀熟”歪风,需要从多方面去努力,一是个人要增强自我防范的意识,二是有关部门要明晰权责分别,加强监管;三是要建立相应的投诉机制。可喜的是,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出组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改革市场监管体制,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随着部门整合推进,监管力度必将更加集中,而大数据杀熟也终将得到更严厉的制裁,这值得消费者期待。

 

责任编辑: 字月璐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