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籽、磨籽、碾油面、蒸油饭……一系列传统工序依次操弄之后,入榨、出油、入缸,古色古香的油坊内,醇厚的油香沁人心脾,古法榨油技艺令人叹服。
4月25日,记者走进昆明地区唯一保存完整且能再现传统榨油工艺的达子长村榨油坊,体验穿越300余年而来的农耕文化实物见证。
达子长村榨油坊,位于昆明西山区海口街道中平社区,始建于清康熙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经多次修建和改建,现存建筑为清末民国初年当地大地主武选廷改建。整个榨油坊的建筑样式简单,为土木结构,四合院样式,三间四耳,占地400平方米。
灶上炉火正旺,一侧老牛吭哧拉碾,工人聚精会神制作着油饼……阵阵菜籽油香扑面而来;墙上悬挂着具有历史感的流动红旗、锦旗和古老的劳作工具。两层楼的院子中,完整保留原有传统榨油器具,如圆形碾槽、石碾、灶具等。
坊内,古法榨油传承人之一武连书师傅带着三四位工人正在忙绿。他告诉记者,这样的古老榨法,出油率低、产量不高,从经济学角度是贴本的生意,但作为文化传承,有这样的技法大家还是愿意把它传承下去。
曾经,榨油坊开工时,方圆四五公里都能闻到油菜籽的清香。而相较今天的工艺,一公斤出油二两多点的比率,的确显得“捉襟见肘”。武师傅介绍说,榨油坊每天最多能榨菜籽130多公斤,出油也就30多公斤,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目前,油坊主要作用在于传承农耕文化,让市民体验传统榨油工艺。
据海口文化站原站长杨加祥介绍,以前安宁八街、晋宁的菜籽都运来这里榨,所谓“十里飘香”的菜油,也是从这里产生的。2012年6月,被西山区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后,于2015年拨款修缮,文物部门和当地文化站对榨油坊进行了修缮、复原。
记者了解到,该榨油坊如今已成为市民参观、体验传统榨油工业的场所,展示、传承手工榨油技艺,一般是在每年的中秋节开榨,届时,达子长村200余人每人都会获发5升容量香油一桶,共同追忆穿越300余年而来的历史清香。
(武苏湘 余敏 记者 杨爽)
云南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