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财经频道/ 滇企
昆明老字号 觅求新荣光
2018-07-19 14:18:41   来源:昆明日报
分享至:

刷牙,用过云南白药牙膏没?生病,服过昆明中药厂的中药制剂没?馋了,吃过“学成饭店”的烤鸭没?还有“桂美轩”的云腿月饼、“福林堂”的回生再造丸、“德和”罐头……说起“老字号”,“老昆明”们总有说不完的故事,竖不完的大拇指。

一块招牌,就是一段传奇。一个个老字号,延续着昆明的文化根脉和民俗风情,记录着城市发展留下的足迹。

但在今年早些时候举办的“新时代老字号新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品牌研究中心主任祝合良介绍:“现阶段,我国经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共有1128家,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这1000多家老字号经营状况普遍不佳。”

看来,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保护老字号,让其焕发新活力?

摸清家底

43家老字号企业大多经营欠佳

商务部自启动“振兴老字号”工程以来,分别于2006年、2011年分两批重新认定了全国1128家中华老字号,云南共有26家,占全国认定的中华老字号总数的2.35%。

截至2018年6月,省市两级商务部门在昆明已认定老字号企业43家,老字号品牌45个,其中“中华老字号”14家,“云南老字号”29家(包含中华老字号),“昆明老字号”14家。

从行业构成来看,昆明老字号主要涉及餐饮、食品加工、零售、医药、工艺美术等行业。但大多数老字号企业属于中小型企业;从区域分布看,全市老字号主要集中在五华、盘龙、官渡、西山中心城区。

“坦白来讲,从市场的占有率、知名度、资金流等各方面来考量,昆明老字号企业的整体生存与发展状况不容乐观。除个别上市公司外,餐饮服务业、工艺品、食品业老字号企业普遍规模小,经营状况欠佳。”市商务局党组成员、行政执法支队支队长张革胜说。在小字辈企业与洋品牌的夹击下,部分传统老字号的地盘逐渐被蚕食。

张革胜表示:“不仅仅是昆明,全国的老字号发展都面临着不少问题、瓶颈。”

如何科学规划保护老字号,让其在传承中焕发新活力,已成为一道新考题。

据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华老字号企业有1.6万家,目前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仅1128家,几十年来勉强维持现状的占70%,长期处于亏损状态,濒临倒闭、破产的占20%;生产经营有一定规模,效益相对较好的,只有10%左右。

张革胜介绍:“昆明老字号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受困于体制和观念滞后,阻碍了老字号的改革创新;产品和技术陈旧,制约了老字号的价值提升;资金短缺、人才流失,降低了老字号的发展活力;现代品牌意识淡薄,无法发挥品牌优势。”

认清短板

老字号保护发展面临5大痛点

痛点一 体制机制不活

老字号多属于国有改制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同现代企业监理制度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改而不“治”、以改代管的无效率现象。多数老字号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企业运营管理制度。 

痛点二 产品缺乏创新

昆明老字号经营管理上普遍存在小富即安的观念,缺乏持续经营创新的动力,企业管理者过于强调保持传统特色,“倚老卖老”,固化于老款式、老品种、老传统,不注重与时代接轨,不关心在保持传统特色基础上创造适合现代需求的精品名品,导致技艺走样或者被新技艺取代。

痛点三 旧城改造带来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被拆迁的老字号企业失去商业中心地域优势,部分被拆迁后暂时无法正常经营,企业人才流失现象突出,给老字号企业振兴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痛点四 老员工负担过重

由于部分企业是原国有企业改制而来(比如吉庆祥、冠生园、昆明饮食服务有限公司等),企业目前仍要承担很大部分退养人员的工资与福利,这样的负担使企业竞争乏力。

痛点五 业务拓展困难

企业发展需要资金,仅仅依靠自有资金,企业想要有大的投资或技术改造是很困难的。尽管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些解决中小企业信贷难的办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困难重重。

对症下药

昆明多举措助老字号重现芳华

昆明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经济与文化相结合、市场竞争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培育出了一批文化特色浓、品牌信誉高、市场竞争力强的老字号企业。

“早在2012年,昆明就印发了《昆明老字号认定规范》,成立了昆明老字号评定专家委员会,制定了《昆明老字号认定工作方案》及《昆明老字号评分细则》,于2014年开始开展昆明老字号评定工作。在这个基础上,昆明还积极推进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云南老字号’,同时对认定为国家、省级、市级老字号的企业给予15万元、10万元、5万元的奖励。”张革胜介绍。

 因为老字号企业最大的特点就是“老”,普遍在创新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加上旧城改造,老字号企业的营业网点被大量拆迁。面对这样的发展困境,市商务局为“老字号”们争取到了市政府的支持性政策,对老字号企业在省内、省外、境外新设营业网点的,分别给予10万元、20万元、30万元补助。

在融资方面,针对老字号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昆明协调富滇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开展老字号企业品牌抵押贷款业务,利用中小商贸服务平台提供的法律、会计等服务,解决老字号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

实例

这些老字号招牌

历经风雨依旧闪耀

宝翰轩:三代人的坚守

华山南路67号,云南老字号“宝翰轩”静静地看着门前车水马龙。

门口的木匾上刻着一副对联“新柳迎风舞,山茶冒雨开”,这是徐悲鸿亲笔题词,赠予创始人张宝善。

被称为“滇中工界能手”的装裱大师张宝善,17岁从师学艺,经人介绍拜“含音阁”主人、时称昆明第一装裱师刘文藩学艺。出师后,张宝善在1938年开了“宝翰轩”裱画店,这个名字一直响亮到今天。

结合各种纸张的特性和昆明高海拔的气候特征,张宝善精心研探各道工序,制定了浆糊制作、打蜡、压磨、挂风、手法等技术要求,包括手工制作挂扣,镶嵌坠挂等辅助材料,形成了一套独有的装裱技法,人称“滇裱”。为了传播手艺,张宝善还编撰了《中国书画装裱修复技法》一书。

在第二代、第三代传人的坚守下,“宝翰轩”的发展越来越红火。

“这几年,各级政府的扶持力度非常大,被评为‘老字号’都有资金补助,而且我们的品牌影响力也逐渐做到国际上,因为手艺好,甚至有来自荷兰、加拿大的客户不远万里飞到昆明找我们,就为了装裱一幅字画。”张宝善的女儿张惠玲介绍。

“相较云南白药、昆明中药厂这样的老字号,我们的经营收入是非常少的,以前一年有个十多万,这几年生意好很多,大概有四十多万。但是隐性经济价值是很大的,比如一幅珍贵的明代字画,价值就可能达到几百万。”张惠玲说。

据悉,由张惠玲等传承人负责的滇裱技艺传习基地正在前期准备中,建成后,这个传习基地将成为装裱匠人们的技艺交流展示平台。

昆明中药厂:600余年的传承

如果从1381年肇始算起,昆明中药厂的那股子药香,已经在昆明城里飘了600多年。

在2016年参与中国品牌价值评估中,这个中华老字号的品牌价值达到了10.34亿元。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随军军医朱双美来到昆明,服务于军中的同时,以其高超医术为当地百姓诊治疑难杂症,深受爱戴。后开设了昆中药最早的起源药铺“朱氏双美号”,以制售“朱氏善用水酒、小儿化风丹”而驰名昆滇,广受欢迎。

1956年后,昆明地区82家药铺和19家行商,公私合营组成昆明市中药加工厂,朱氏传人朱亮卿一同进入昆中药工作,各老字号优秀药品开始了工业化生产。

2014年12月,“昆中药传统中药制剂”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它涵盖“厚德”“精工”“毋减”的药德药道,口口相传的造药技艺,“舒清养、治未病”的中药养生理念和方法,严谨苛刻的“师带徒”制度,82家老字号药铺“痌瘝在抱”的经营之道和历代老药工践行的勤勉文化等七项文化内涵,是云南传统医药的典型代表。

为了传承这一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技艺,昆明中药厂通过确认、建档、保存、传承、传播、保护、研究、推广等举措确保这一技艺不会失传。

“我们在2013年成立了‘昆中药老药工传习会’,确认代表性传人,以文字、影像等方式,建立完整的档案;2014年-2016年,对50名老药工老药师进行了抢救性的传统技艺口述整理;2013年-2016年,我们健全了‘师带徒’传习制度,培养药材的人工识别检验和手工炮制技艺传承人……”昆明中药厂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介绍。

一方面是对古法的传承,另一方面,创新与科研也在为这家“老字号”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我们每年用在研发方面的资金有2000多万元,核心发明专利12件,申报国家中药保护品种16个,此外,我们也在进行经典药方的二次开发,让这些已经传承百年的老药方能更加充分地发挥作用。”昆明中药厂相关负责人介绍。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 记者李双双报道 杨艳辉摄影

声音

“加强老字号商标、专利保护”

——市知识产权局局长叶明

“现代商业社会没有知识产权保护,保护就是空谈。”叶明表示,“在现实发展中,很多老字号企业由于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产品被‘山寨’,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吃了大亏,老字号的发展需要插上法律的翅膀,为其建立起一个保护池。”

“外改营商环境、内练创新内功”

——市政协委员、昆明桂美轩食品生产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静

作为政协委员,同时也是老字号企业负责人的陈静。已经连续6年在市两会上提交了关于保护发展老字号的提案。“以良好营商环境、政策帮扶引导的‘外力’,激活老字号企业创新、与时俱进的‘内功’,才是真正的保护。”

“让老字号成为昆明旅游名片”

——昆明学院《旅游研究》主编窦志萍

在窦志萍看来,昆明的一些老字号企业虽然抱着一块“金字招牌”,但是对老字号的内涵挖掘不足。应加把力,让老字号成为昆明旅游名片。

市商务局党组成员、行政执法支队支队长张革胜表示,昆明计划推出老字号伴手礼,让老字号产品更贴近新消费需求。

随评

传承创新并举 助老字号新生

一 孔

“老字号”老了,振兴之路何在?望闻问切找准制约发展的共性、个性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开出针对性“药方”辨证施治,方能助力昆明“老字号”重塑辉煌。通过保护和传承,依靠改革创新,让昆明“老字号”焕发生机,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振兴“老字号”,有利于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品牌。昆明深厚的人文底蕴,一部分就体现在“老字号”中,它们蕴含着丰富的商业元素和传统文化,拥有世代传承的技艺和服务,具有鲜明的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不可估量。为保护好这些历史文化的“活载体”,昆明已在积极行动中。一个最新的例证,就是昆明“老字号一条街”即将开街,以集中展示“老字号”产品和企业形象,这将成为人们穿越到旧时光追寻老味道的一扇窗口。这只是保护“老字号”的一个具体措施,今后还会有越来越多的举措推出。

振兴“老字号”,传承为先。“老字号”之所以成功,背后是“有道”:研制有道、经营有道、诚信有道。一些昆明“老字号”,在经历岁月风雨的洗礼之后依旧闪耀,靠的就是对品牌的热爱,对企业家精神的传承。反之,淹没在岁月里、活在人们记忆里的,恐怕就缺少这种传承,不再坚守、坚持、坚强、坚信、坚定,金字招牌黯然失色,无奈退出舞台。

振兴“老字号”,创新为本。创新是推动企业不断前进的不竭动力,一个品牌要想走得更远、发展得更好,一刻也不能没有创新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各种创新。“老字号”要新生,必须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融入新的管理及营销理念,积极求变求新,树立现代品牌意识,在创新中寻求发展空间,不断提升品牌价值。而不能坚守陈旧的理念,试图靠一张“老脸”活一辈子。

传承、创新,二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在传承中不忘创新、创新中不忘初心,才能重现辉煌。

 

责任编辑: 字月璐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