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财经频道/ 人物
三十年的洮砚梦——记甘肃洮砚开发公司总经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赵成德
2018-07-20 11:49:14   来源:兰州日报
分享至:

“神舟”砚
 
“人民必胜”砚

时代需要工匠精神

据史载,洮砚石的开采始于唐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历代以来,生产洮砚的石料主要来源于洮河东岸的喇嘛崖岩层之中。这里山崖险峻,道路崎岖,三面环水,急流滚滚,虽然开采难度十分巨大,但是开采工作从未停止。如今,由于资源储存有限和工程建设等原因,洮砚石资源已十分珍贵。

有地质学家认为,洮砚石乃淤泥沉积而成,它和煤的形成一样,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年代的变化,经受了亿万年高压的锻造,才生成了如此高洁的“绿金子”。

从沿袭多年的传统观念看,洮砚的定位仅为文房四宝之一的实用工具,以实用为主、审美为辅。而在当今工艺美术面临蜕变和再生的新时期,赵成德敏锐地认识到,洮砚已成为石雕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其内涵和外延,已从文人雅士研墨濡笔的文具功能中拓展出来,更多地转向艺术欣赏和收藏。

如何在洮砚的制作中,既能展现悠久深邃的文化传统,焕发洮河流域独具特色的人文风尚,又能够体现创意创新理念,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精美的艺术性,提升洮砚文化的审美价值?如何使古老的洮砚拂去历史的尘封,摆脱“温室的花朵”或“复制的古董”的困境,经久不衰、华彩愈盛,赢得国内市场,吸引世界的目光呢?这些都是赵成德苦苦思索而又久久难以破解的难题。而善于从风云激荡的时代强音中捕捉思想的火花,激发创造的灵感,这就是赵成德及其智囊团队的最大优势。

赵成德有着一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钟爱,也有着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的大爱,因而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担当。他认为,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

“圆梦中华砚”设计伊始,赵成德就定下了主基调,即思想一定要体现时代特色,要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时代主题联系起来。

为了设计“圆梦中华砚”,赵成德发动大家集思广益,出谋划策。“圆梦中华砚”的设计师和砚雕师们纷纷建言献策、畅所欲言。超级工程、科技强国,这些全新的设计思想,富有时代感的设计理念,激荡着大家的心扉,使大家兴奋不已!

最后,综合各方的意见,大家一致认为,只有“龙”这个中国人喜闻乐见的图腾,才能涵盖所有美好的寓意,才能综合体现艺术的想象!

对!就用“圆梦中华、巨龙腾飞”来涵盖所有的设计理念!设计思想一旦确定,“圆梦中华砚”巨型洮砚呼之欲出,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赵成德骨子里就有洮河激流涤荡的性格,也必定有大海般的胸怀。为了制作“圆梦中华砚”,他自始至终坚守在洮砚厂,与设计师、雕刻师一起研习洮砚设计方案,爬冰卧雪、栉风沐雨,吃着冷米饭,睡着大通铺,靠炉子上煮沸的罐罐茶取暖……。

“圆梦中华砚”的砚雕技师们都来自全国各地,崔云强说,有一天技师们听说要吃“鱼”,都非常兴奋,好久没有吃过肉食,这回可以打打“牙祭”了。谁知道吃完一盆烤洋芋,竟然连“鱼”的影子都没有见到。原来他们把洋芋的“芋”,误以为是“鱼”了!

从上述小幽默里,可以大略窥见洮砚工匠们生活的艰苦,而赵成德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更是让常人难以想象。在无数个日日夜夜里,他和技师们同住一个帐篷,同睡一个被窝,啃冷馒头,吃烤洋芋,真正是同甘共苦。技师们私下里都嘀咕:这赵总还是个老板嘛,哪有老板和员工们一起吃苦成这样的?

这几年,他把全部心思放在了洮砚的雕刻上,赵成德难得洗一次澡,理一次发。熟悉他的人都知道,曾经的赵成德,个子高挑,经常西装革履,出入于京城和省城的各种重要场合,风度翩翩,有着西北汉子特有的魅力。

但是,这几年来,他经常留着的小平头由于长期不理,变成长发了。裤脚上沾满了洮砚石的泥灰。皮鞋也变成了灰色的“泥鞋”……隐姓埋名,卧薪尝胆,这是几年来赵成德在雕刻巨型洮砚过程中的生活写照。

为了避免打扰,他把兰州的手机号暂时停机了。兰州的朋友们找不到他,就纷纷猜测,这家伙又在搞什么名堂,说不定过一段时间,又要放一颗“原子弹”呢?而有的不明真相的人,还以为赵成德“烂包”了、趴下了,等等等等。总之,流言蜚语满天飞,唯有他不以为然。

砚台是文房四宝之一,文人墨客以之为工具,挥写出锦绣文章,绘画出传世名作,可以青史留名。而制作砚台的工人们,从古到今,却几乎没有留下一个雕刻大师的名字。其实,这才是中国的“工匠”,这种默默奉献的精神,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赵成德常说:“没有梦想就没有现实,没有‘敢想’就没有成功。”

更值得称道的是,多年来,赵成德还默默地将更多的心力投入慈善事业中。在资金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他不断慷慨解囊,回报社会,支出累积达到1亿多元,善款多用于修路助学、扶贫助困和公益事业。在岷县2012年“5·10”特大暴洪和2013年“7·22”大地震发生后,赵成德组织公司员工,捐款捐物,累计近百万元。

赵成德的创业经历,给予我们这个新时代的创业者以深刻启迪:时代需要工匠精神,更需要企业家精神。时至今日,我们不仅需要这种“工匠精神”,更需要给予洮砚工匠们广泛的赞誉和应有的回报。没有他们的付出,没有他们的汗水,洮砚上那一条条巨龙,似乎很难实现“腾飞”!

责任编辑: 字月璐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