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洮砚梦”仍在延续
砚石记录了一个人30多年的梦想与拼搏,洮砚作品也记录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和伟大成就。
凭一腔爱国热情,执一砚铁血丹心,30多年来,每遇党和国家的大事,赵成德的洮砚公司都会设计创作大型纪念砚,作为礼物隆重献礼。
“九九归一”砚“中华民族大团结”砚“东方醒狮”砚“神州四号发射成功纪念”砚“辉煌”砚“人民必胜”砚“两当兵变”砚等各种大型题材的红色革命纪念砚,孙中山宋庆龄砚,十大元帅砚、十大将军等系列革命先辈历史名人砚以及赠送给全国政协、中央党校、中央统战部、共青团中央、中央电视台,中国航天城、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佛教圣地社会各界等单位的洮砚,总共8000余方。
用方寸洮砚反映大千世界,反映五千年的先进文化,用方寸洮砚歌颂伟大的共产党歌颂伟大的祖国。歌颂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拼搏精神,歌颂祖国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和伟大成就。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制砚人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感应着时代的脉搏,雕成了“一带一路”砚。“一带一路”砚长5.9米,宽3.5米,高1.50米,重达19吨,其上雕刻有19条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巨龙”,以及穿行在欧亚大陆的“复兴号”高铁、翱翔蓝天的飞机、作为“丝绸之路”起点标志的西安大雁塔、被誉为“东方雕塑馆”的天水麦积山和“丝绸之路”上闻名遐迩的重要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还有大漠驼队。“一带一路”砚更凸显了“海上丝绸之路”的主题:这预示着当今中国的复兴众望所归。
响应国策雕巨砚,重现丝路报国恩。体现了民族自尊和民族自豪感,“一带一路”砚在敦煌文博会上展出后,每天有几万人慕名而来,产生了轰动效应,目前“一带一路”砚放在月牙泉,继续让世界各地的游人参观。
赵成德说:“洮砚制作要一如既往关心国家大事,更要关注国计民生的时代要求”。
千回百转山水依,汉藏羌居华蕃融,作为茶马古道的岷州物产丰饶,商旅络绎,共同构成了中国西部一个奇特的文化板块,作为开发洮砚的领头雁,他制作的洮砚美丽恢弘气派被更多的人们欣赏颂扬,尤其是作为“国之重器”策划的巨型洮砚随着被世界纪录认证,更是名声大振,誉满九州。
制作推出“九九归一”巨砚以来,赵成德的洮砚事业一年一个变化,两年一个台阶,三年一个周期,天天都有新发展,年年都有大举措。洮砚事业的发展受到了有关领导、各界人士、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和赞誉。
石雕龙形歌盛世,洮砚立业为民众。
“我是个唯物论者,一个人干事业的信心和诚心就是心中的神灵,我执着洮砚事业,更要将慈善事业坚持做下去,当然也会给岷县人民带来吉祥幸福。今后要继续通过洮砚,实现共享经济帮助当地农民兄弟共同致富是我毕生的愿望”。赵成德说。
乐善好施是赵成德多年的生活习惯。在这30多年里,岷县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的洮砚公司在全县扶贫攻坚战中不甘落后,竭尽全力,倾心公益,救助山区儿童,多次为农村学校捐款捐物,受到了群众的称赞和领导的好评。
最近两年,赵成德带领他的洮砚团队到卓尼临潭的农牧民家、制砚艺人家走访,研究市场,了解当地民情,寻找新的发展契机。
在记者谈及赵成德未来的事业构想和行动计划时,他略有沉思,然后打开了浓郁的岷县口音,给记者讲述了他将来的五大心愿——
心愿之一:我目前正在制作即将完成“圆梦中华”砚,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献上一份厚礼,并将其无偿捐献给国家收藏。
心愿之二:我几十年来倾尽所有,收藏了近万幅名人字画。我将把这些字画捐献给国家,作为国家和人民的财富。
心愿之三:我制作的“中华腾龙”砚即将和商家达成协议,拍卖价为两个亿,拍卖成交后将拍卖所得五千万捐献给相关慈善基金会,五千万奖给长期关心和支持洮砚事业的各界有识之士,五千万奖励给修建洮砚文化产业园及洮砚博物馆的有社会担当的人士,五千万将用于偿还我本人的债务和上缴国家税收。
心愿之四:我将打造一个集参观交易、文化交流、艺术收藏于一身的洮砚文化产业园,营建一个洮砚博物馆。使洮砚产业真正成为带动本地经济发展实现脱贫致富的文化名片。
心愿之五:我是洮砚传承人,洮砚厂是我和几代传承人心血的结晶,如果因为目前的经济困境而拍卖掉,这将是当地的一个文化之殇,希望保留住“中国洮砚之乡”这个来之不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
是啊!他的愿望是朴实的!
因为,洮砚就是他的光荣和梦想。他的人生因洮砚而璀璨,因雕刻艺术而光彩。
虽然甘肃岷县是个出产洮砚的地方,洮砚与广东端砚、安徽歙砚齐名,并称中国的三大石质名砚。然而,随着不断的开采,这一不可再生资源终究有枯竭的一天,况且,有些地段的开采还是过度的。资源的枯竭,加上工匠的流失,致使洮砚这一支撑赵成德经济命脉和雕刻艺术的产业也到了“青黄不接”的地步,甚至越来越少了。
为此,赵成德说:“我在完成我的‘五大’心愿后,我将告别洮砚这一产业,告别这个我做了30年的‘洮砚梦’,因为这个梦我已经做了30年了,该到梦醒的时候了。”
说这话时,这位耿直倔犟的岷县汉子,眼睛湿润了,豆大的泪珠从他黑里透红的脸颊滚落,重重地掉在地上,摔成八瓣,瞬间被滚烫的黄土稀释,化得无踪无影。
是啊!老赵这位朴实的农民,在岷县土生土长的汉子,从小就和洮砚结下不解之缘的“洮砚王”,将要告别他的“洮砚梦”时,怎么不泪流满面呢?
这是一次痛苦的抉择!
不管怎样,他公司创作的“九九归一”“中华民族大团结”“东方醒狮”等大型洮砚作品,先后被国家博物馆、香港特区政府等珍藏,对于这点,他是欣慰的。
目前,他的厂子虽然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但他仍不屈服,继续雕刻着他的人生之路。向浩瀚的人生海洋挺进,扬帆远航!
其实,他的梦还在延续,他的传承人仍在帮他圆着“洮砚梦”!
小蜜蜂带来“甜蜜蜜”
赵成德从起家至今,始终秉承“服务家乡、报效国家”宗旨,坚实地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为家乡,也为社会做了大量的公益事业和扶贫济困善事,带动了一方父老乡亲们共同脱贫致富。
赵成德的家乡岷县维新乡,与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的陈旗乡毗邻,维新乡在上游,陈旗乡在下游。维新乡还与甘南州的卓尼县洮砚乡隔着洮河相望,三个乡镇的直线距离也就是十来里路程,呈品字形状,分布在洮河的东西两岸。赵成德的童年是在洮河边度过的。这里山大沟深,雨量丰沛,水源充足,但土地稀少。童年时代的赵成德家境困难,常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小学刚毕业就辍学了,为家庭生计十多岁便上山砍柴,牧羊放猪,下河摸鱼,且跟着父辈料理难得温饱的几亩薄田,过着度日维艰的生活。到十五六岁时,他迫于生计在卓尼、临潭等地当货郎担,挑着针头线脑走村串寨,换一些油盐为家中添补生活之用,以减轻父母肩上的担子。艰难的生活养成了他吃苦耐劳的品质,从小肩负家庭重担历练了他顽强拼搏的勇毅,摸爬滚打的经商经历给予了他睿智的目光。
改革开放的东风,让赵成德敏锐地看到一个“抱着金疙瘩过穷日子”的现实困扰和黄金机遇。岷县、临潭、卓尼三乡村社山寨中,许多群众有一身精湛的洮砚雕刻技术,但由于缺少门路、不善经营,加之诸多历史的、地理的、交通的原因,很多群众加工雕刻的洮砚卖不出去,“养在深山人未识”。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商机。从那时起,赵成德走上了与洮砚相伴之路,并要一往无前地走下去。
不久前的第二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上,主办方展出的一方重达19吨的洮砚,让参会的中外宾客和文化界人士赞叹不已,并永久留驻敦煌。这方取名“一带一路”砚的洮砚精品,是赵成德近年来的又一精品力作。
从年少时的“放羊娃”“货郎担”,到1987年在家乡办第一家个体洮砚厂,再到进军兰州成立甘肃省洮砚开发公司,赵成德结缘洮砚已整整30年。
30多年来,赵成德一直奔跑在向外界展示甘肃洮砚的艰辛征途上,方寸洮砚更已成为洮河两岸各族儿女脱贫致富的“金钥匙”之一。目前,在卓尼、岷县、临潭、临洮等地,有近万名砚匠、砚商、砚农从事洮砚的设计、制作、销售、运输、推广等,他们把洮砚带到了天南地北,洮砚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此外,岷县因其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环境,植物多样,山野林木开花此起彼伏。全县境内290万亩草原和90万亩天然林广泛生长着600多种天然蜜源植物,加之近年来退耕还林还草和规模不小的黄芪、党参、红三叶等中药材种植面积,发展蜜蜂养殖业具有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
如何让丰富的自然资源撑起群众的“钱袋子”,这成为近年来赵成德苦苦思考的问题。两年前,他眼光独到地“盯”上了蜜蜂养殖,并终于找到了一个答案:脱贫致富,蜜蜂引路。
当大多数人还在观望的时候,赵成德便以其定西市政协委员的身份,向市县政府大力呼吁发展养蜂产业,拓宽群众的脱贫致富路。2015年5月,岷县成立了中蜂养殖协会,热心人赵成德当选为会长。协会成立后,他带领协会会员走村串户,帮村民们计算养中蜂的经济对比账,帮他们解疑释惑。他和众人一道努力将家乡传统的蜜蜂养殖培育成了一个较大的脱贫产业。他总是说,小小蜜蜂也能带来“甜蜜蜜”的美好生活。
针对蜂农们养蜂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赵成德不仅通过协会积极联系省蜂业总站以及定西市、岷县的农业畜牧部门,组织了多次培训班,而且在他的提议下,蜂农们在手机上建了个微信群,目前有87名蜂农加入到群里。“养殖过程中谁有困惑,就在微信群里发送视频、图片或语音,然后群里就会集体‘会诊’,直到解决问题。”蜂农们无不赞叹。
截至目前,岷县已成立中蜂养殖保护区60个,中蜂养殖农户达4200户,养殖中蜂超过5.16万箱,养殖规模初步形成。小小蜜蜂已成为当地村民脱贫致富路上令人欣喜的“甜蜜事业”。
赵成德仍在雕刻着他的洮砚,也在雕刻着他的人生。他的人生因洮砚而璀璨,因艺术而光彩。他的洮砚公司会在传承人的拼搏下,一定会焕发无穷活力,昂首迈向实现新目标的新征程。
兰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进帅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