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财经频道 >>  财经要闻 >>  正文
云南粮改40年:从统购统销到自由流通
发布时间:2018年10月11日 10:26:15  来源: 云南网-云南经济日报
分享至:

  编者按: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春风化雨,中国在经济、民生、政治、文化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取得了令世界都为之惊叹的巨大成就。云南作为全国的一个经济、文化重要省份,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同样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让我们一同走进改革开放40年来的云南,看看发生在这块高原热土上的重大改革印记和开放发展足迹。

  云南,在全国粮食版图上,不算重点产粮省份,然而,面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云南省在继续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着力挖掘粮食增产潜力,争先进位,不断刷新历史纪录。

  谈起粮食改革,一切还得从一度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各种“票证”开始。

  购粮本、粮票、肉票、盐票、肥皂票、布票、油票等这些有着时代鲜明特征的产物,它是国家在“短缺”时代平衡和稳定供求关系不得已而推出的一种供应政策,曾让几代人记忆犹新。

  相较于那个时代,我们今天物阜民丰,市场经济发达,各类商品琳琅满目,供应充盈。这一切都彰显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各项发展变化的伟大成果。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既是国本,更与社会和谐、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云南,在全国粮食版图上,不算重点产粮省份,然而,面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云南省在继续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着力挖掘粮食增产潜力,争先进位,不断刷新历史纪录。

  回忆看发展  从统购统销到放开搞活

  改革初期,云南粮改走过了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统一调拨、统一库存的“四统一”过程。

  省农科院粮食研究所党委书记李小林一边回忆,一边梳理着发展变化。其介绍,从1978年到1984年的6年时间,云南粮改仍按“四统一”政策执行,这段时间,云南全省共收购粮食50亿余公斤。

  资料显示,从1985年开始,国务院取消统购,改为合同制定购,统销未取消,仍维持评价供应政策,粮食流通按合同订购和统销“双轨制”执行,1985年至1992年8年合同订购期间,随着土地承包和粮食生产改革力度的加大,全省订购贸易粮108.29亿公斤,云南购大于销的状况有了改变,到1992年,全省8年时间购进粮食56.89亿公斤,缺口靠省外调进弥补。

  让省粮食局已退休多年,如今在家享受晚年生活的王老记忆犹新的是,从1993年开始,随着国家粮食流通体制和粮食生产放开等改革力度的不断深入推进,云南落实国家政策正式取消了购粮本、粮票、面票、油票等。也在这一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

  “要求把握有利时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放开价格、放开经营、放开市场……”实行“三放开”后的1993年至1994年,全省共收购贸易粮25.53亿公斤,销售26.99亿公斤。

  1995年,国务院下发《关于粮食部门深化改革实行两线运行的通知》,将粮食部门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经营分开,按“统一领导、两线运行明确职责、分别核算、稳定市场、搞活经营”的原则,中央和地方的粮食事权彻底分开,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经营分别核算。

  为确保供给,中央向省一级定任务,实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从种植面积、品种、收购等方面层层分摊任务,实行“千斤担子,各级政府来挑”,主要保障总量的供需平衡,分层次的各级平衡。

  1998年10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制定了一系列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动粮食生产上新台阶,搞好粮食流通体制的措施。

  李小林介绍,粮改逐步加大力度的原则是“四分开一完善”:即实行政企分开、中央和地方责任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新老财务账目分开,完善粮食价格机制。

  同年,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印发当前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了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粮食收储企业顺价销售、粮食收购资金封闭运行和国有粮食企业实行自身改革为主要内容的“三项政策、一项改革”。

  1998年到2001年,全省国有粮食企业纯收购贸易量47.2亿公斤,销售纯贸易粮48.2亿公斤,从省外调入4.3亿公斤。也在这一年,国家在原有基础上,再次下发了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文件,使全国各地粮食流通奔向新征程。

  从发展历程看,云南粮改从1978年至2001年的23年间,按党中央、国务院粮改发展目标,共经历了“统购统销、订购统销、取消统购、订购及放开搞活”,以及加快“两个进程(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完成“三大任务”(粮食基本自给、农民纯收入增加、贫困人口解决温饱)和实现“三大平衡”等几个阶段发展的同时,我省还配套实施了“十大工程”“十大政策措施”,使我省粮食生产、收购、加工、销售、储备等发生了质的变化。

  不仅如此,从2002年4月1日开始,随着加快落实国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我省取消了粮食订购,施行了放开粮食收购、放开粮食市场、放开粮食价格,确保粮食安全运行的“三放开、一确保”政策。

  数据看发展  粮食产量“十二连增”创造“云南奇迹”

  山地多、平地少,农业基础设施差、生产方式落后……云南省粮食长期处于短缺的状况,可以说,从解放以来,保障粮食安全,实现粮食自求平衡就是云南省发展农业生产的首要目标,为吃而苦斗,云南始终在奋争。

  1993年是一个有着跨时代意义的年份,这一年,我国不仅取消了在全国使用长达38年的“票证”,实施放开粮食销售及价格方面的改革。这一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容也正式写进了《宪法》。

  谈到粮改,王老感触最深的是“三放开”“四分开”和1993年取消“票证”。他说,特别2001年国家再次出台“关于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放开了市场经营机制,加大了粮食生产、加工、收购、储备等和国有粮食企业自改力度,为云南后来紧抓机遇,加大粮食生产、收储等创造了条件。

  省粮食局相关负责人称,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粮食生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864万吨增加到2014年的1860.7万吨。到2014年,云南粮食实现自2003年以来的“十二连增”,粮食由长期需要大量外调到基本自求平衡的历史性转变。

  2003年,是云南粮食创造奇迹的起点。本报记者从云南省统计局了解到,2003年全省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471.01万吨,同比增长3.2%,是全国粮食实现增产的8个省区之一。

  随后的十二年间,恢复性增长、稳步增长、明显增长等字眼成为云南粮食生产的常态。伴随着这些字眼,云南省粮食产量也一路飙升到2014年的1860.7万吨。

  数字变化的背后,是云南省委、省政府对“米袋子”高度负责的责任感,以及各级干部群众为之付出的种种艰辛。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这年全省启动实施“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把生物多样性间作套种作为粮食增产的重大措施,“天变宽地变大”的农作物间套种模式,收到了显著的增粮成效。

  2009年,省政府出台“关于实施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的意见”,正式启动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明确到2020年,严格保护耕地,着力加大政策和投入支持力度,确保每年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6500万亩以上。

  在此基础上,云南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和积累粮改经验,云南省结合自身实际,严格执行国家政策措施不打折。以2014年为例,随着粮食生产稳定增产行动的推进,云南省直接用于促进粮食生产的“四补贴”规模达106.85亿元,粮油生产大县奖励资金增加到2.06亿元,增39.8%。

  同时稻谷最低收购价格每50公斤提高了3元至5元。一系列重要补贴政策的执行和粮价的稳定及增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避免了种粮农民增产不增收的尴尬,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得到保护。

  根据发展规划,2015年云南省继续围绕建设“高原粮仓”和“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等,不断稳定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总产。

  目前,省农业厅将与国土部门共同推动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并完善落实粮食生产惠农补贴机制,而粮食部门,已围绕“十三五”规划,切实推进粮食产业模式、粮食安全等措施制定了发展蓝图。

  政策看发展  实现我省粮食产业转型升级

  据王老理解,回忆云南粮改轰轰烈烈参与、不折不扣落实并取得长促发展是从1978年开始的,从1978年到2018年40年间,云南粮改演绎了一部波澜壮阔、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史。

  “过去是云南粮食满足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大部分是需外调补缺,而如今是随着各项政策的出台与落实,无论城市农村,家家户户实现了从当年吃不饱穿不暖变成吃得好穿得暖的变化。”迪庆州一位当年进城打工后变为昆明市民的索玛尼仁在翠湖公园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谈了自己的感受。

  曾几何时,对于粮食部门来说,可谓是“皇帝女儿不愁嫁”。然而,面对突如其来的改制现实,粮食企业一夜间步入了“卖粮人”找饭吃的境地。

  “其实,粮食流通从放到统,从统死不放,从统多放少,从统放结合,到现在宏观调控进入市场的过程来看,粮食购销体制的变革,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由粮食的生产形势和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化所决定的。”王老坦言。

  时过境迁。当年的粮站早已物是人非,人们也不再习惯专程去粮站买粮。昔日破旧的粮站、粮行,早已被新时代下的新公司、新市场所取代。

  结合云南粮改,从“九五”到“十三五”,云南落实和出台多个有利于粮食生产、储备、加工、经营的多项政策,促进了云南粮改的快速发展。

  但由于云南自然环境等山高坡陡等情况,使云南粮食仍面临产销缺口的压力。为此,云南2016年由省政府出台了《云南粮食流通行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通知》表明,十二五期间,云南粮食生产、收储等虽取得显著成效,但我省2011年粮食产量1673.6万吨,粮食消费1931.2万吨,产消缺口257.6万吨;2012年粮食产量1749.2万吨,粮食消费2148.6万吨,产消缺口399.4万吨;2014年,粮食产量1860万吨,粮食消费2203万吨,产消缺口343万吨;2015年粮食产量1876.4万吨,粮食消费2109万吨,产消缺口232.6万吨。

  不难看出,粮食供求趋紧平衡的状况将在“十三五”期间继续延续。李小林对此表示,我省粮食连续多年增产背后仍存在诸多的困难和问题,由于生产成本上涨,粮食价格低迷及流通不畅导致一些地区出现增产不增收的情况。

  其中,种粮比较效益依然较低,影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增长靠扩大种植面积空间较小。而且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农村人口消费水平提高,再加上畜牧业生产和食品加工业的发展,粮食总需求量将呈刚性增长,预计到2020年我省粮食产需缺口将达到500万吨左右,全省面临消费需求刚性增长和消费结构调整的双重压力越来越突出。

  对此,“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省跨省粮食物流“四散化”比例达到30%以上,省内“四散化”比例达到50%以上;发挥我省毗邻“亚洲粮仓”的地理位置优势,打造连接国内与国外市场的国际粮食物流大通道的发展目标。

  如今,我省粮食、农业、科技、财政等部门,正围绕“法治粮食、智慧粮食、科技粮食、责任粮食、有为粮食、廉洁粮食”和“粮安工程、依法管粮工程、放心粮油工程”重点建设规划目标任务加快推进,到2020年实现粮食行业转型升级和提高全省粮食自我平衡能力安全着陆。

  记者 张 珂

责任编辑:张潇予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0007612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