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区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财经频道 >> 资料区 >> 正文
觅民族•最云南 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旅
发布时间:2019年09月27日 11:54:00  来源: 云南网

 

  云南网讯(记者 王宇 实习生 卢宝洁)觅最云南民族文化,体验彩云南民族风情,2019年下半年交通银行云南省分行带您一起领略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大观,跟随镜头多维度诠释云南少数民族独特的美,体验云南少数民族的美食、舞蹈、风情、服装、工匠、节庆、新时代·新风采。

  本次直播体验的主题是云南民族工匠,主持人“浪里树小莓”将携手非遗传承人李加云带领我们走进的是一场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旅,探寻手艺人背后的故事。

 
李加云向大家介绍其作品工艺 卢宝洁 摄
 

白族姑娘制作大理扎染 卢宝洁 摄

  9月26日,逛播环节再次出发,我们跟随主持人逐渐融入竹编文化的传承之境。作为非遗传承人,李加云一再强调自己身上的责任与传承云南传统技艺的使命,诉说着自己多年的坚持和对于竹编文化的推崇。

  刚走进昆明王府井 “拾翠”的大厅,各种手工艺品便以其各自精巧的造型先声夺人,暖色调的灯光下,瓷器的圆融、竹编的细致、扎染的多彩以及银器的透亮巧妙的融合,据李加云介绍,在陶瓷外边包上一层竹编的茶杯,这种技艺即所谓的瓷胎竹编,其特点便是隔热隔烫,在实用的效果之外,更增加一种生活的雅趣。竹编茶漏,采用湘妃竹等多种竹料,基本上纯手工制作,每一丝竹编材料都及其润滑。主持人现场进行了体验,称赞到:李老师的竹编不仅造型别致,其做工也非常细致,脸贴在上面都能感觉特别的润!其竹编不仅有丰美的创意,其颜色的运用上也颇为考究,纯植物染色,讲究染色时与竹编材料的材质相契合,气味与品相俱佳,区别于一般的化学染色,自然清新。

  据了解,李加云从十二三岁便从事竹编这门手艺,如今已五十七岁,一做就是四十年。家族的传承,从小的兴趣致使他一路走到今天,作为一个非遗传承人,李加云多年来一直坚持着自己的理念。即做竹编需要三颗心:一颗不畏失败与困难的坚强心,一颗热爱生活享受竹编的创意心,一颗默默无闻持久追求的耐心。三颗心一直成为其坚守竹编这门手艺的根本。他认为,云南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竹编技艺,但很多都停留在生活用具上,没有上升为一种艺术。所以竹编要从生活用具进入到工艺品,然后再到艺术品,这才是真正的大师。而且大师的作品就如同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对于自己所做的工艺品来说,被别人收藏了,自己也会去思念它。

李加云现场体验银器制作 卢宝洁 摄

  在李加云讲述的途间,同时给我们展示了他的立体竹编作品,其中的图样呈砖块堆砌的样式,就像城市高楼,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冲击感。如果说,其精湛的编织细节还始终停留在一种技艺的程度,那么其作品中所融入的团圆和谐、外圆内方、白头偕老等理念便是其成为一种艺术的标志之一。

  此次逛播,除了参观竹器,大家还随同 “拾翠”的相关负责人一起参观了经过十几道工序制作的大理扎染、精心刻画后才烧制而成的建水紫陶、千锤百击的鹤庆银器。每一个工艺品无不是经过不同的匠人们用心浸润而成。虽然这些年传承这些古老技艺的人很少,但这就像紫陶的制作一样,虽窑变的过程无人得知,但是其所形成的状态正如李加云所说的那样,“无论好坏,都是上天赐下的”。

建水紫陶 卢宝洁 摄

  通过精彩的“逛播环节”,主持人“浪里树小莓”和李加云以及“拾翠”的相关人员为大家呈现一堂有趣且带有文化意义的“非遗传承”课堂。

  “觅民族•最云南”交通银行云南省分行带您领略云南民族文化大观,将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带领大家去发现生动有趣的云南特色文化,向大家展示云南深处那些隐藏着的,更为具体的美。

责任编辑:王静姝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