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1年底,昆明市西山区共有汉、彝、白、回、苗等49个民族的常住人口96.07万人。其中,涉农群众8.93万人,占全区常住人口总数的9.29%,主要分布在碧鸡、海口、团结3个涉农街道下的35个涉农社区225个居民小组。西山区是云南省委、省人大、省政协等省级重要机关办公驻地,是省会城市主城区,做好“三农”工作对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以及昆明成功建设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至关重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山区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认真统筹“三农”工作与民族工作两个大局,坚决扛实省会城市主城核心区、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中枢门户区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的政治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立足区情实际主动融入国家、省、市发展重大战略,打造高原特色都市农业、文旅融合、数字经济“三个标杆”推动环滇池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团结带领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一幅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民族团结进步的美丽画卷正在滇池沿岸徐徐展开。
打造“一个引擎”,把稳乡村振兴“前进舵”
西山区始终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以实施基层党建“书记领航”项目为抓手,高质量统筹乡村振兴与民族工作一体推进。整合碧鸡、海口、团结3个涉农街道和发改、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9个区级部门党组织,创新成立“环滇池党建长廊暨乡村振兴片区党建联盟”,充分发挥“大党委”在统筹协调、部门联动、资源整合等方面的巨大优势,不断壮大“红色引擎”动能,引领乡村振兴与民族工作同频共振。
锻造“一支队伍”,壮大乡村振兴“人才库”
西山区加强基层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团结带领各族群众共同奋斗的坚强堡垒。西山区按“2+2+1”标准选优配强302名涉农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即每个社区实现至少2名副书记、2名35岁以下干部和1名大学生干部的高额配备),回引42名35岁以下优秀干部进入“两委”班子;每个社区至少配备一名民族宗教工作专干,持续加强后备力量培养。同时,通过选派涉农社区党员干部到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学院,省市“百名好支书”和“名书记”工作室等处学习锻炼等方式,建设一支高素质、敢担当、善作为的专业化干部队伍。
融入“一个全局”,打造乡村振兴“新标杆”
西山区坚持以实现各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主动融入省、市、区发展全局,全面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奋力打造都市乡村振兴新样板。
融入全省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战略,树高原特色都市农业标杆。始终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绿色惠民理念,按照“一县一业”产业布局实施“四园”(都市菜园、都市果园、都市花园、都市乐园)、“二业”(生态养殖业、生物产业)培育工程,着力打造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以引进扶持新型农业主体为抓手,培育农业龙头企业45家,录入家庭农场85家,绿色蔬菜、园艺花卉、特色水果、生态养殖持续壮大,年产值突破100亿元,高原特色都市农业领跑全市,辐射富民、东川、寻甸、嵩明等近邻县(区),成为撬动乡村振兴重要经济杠杆。锚定“绿色食品牌”目标定位,建立和实施附有西山地理标识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品牌项目,在全省率先开展星级草莓园评定活动,完成果园提质增效技术示范2万亩。2021年,中茶茶叶、英武山银花入选云南省“绿色食品牌”,苹果、草莓、鲜切花等相继成为西山区绿色名片,现有“三品一标”认证企业21家、农产品47个,为各族群众增添一只“家门口增收”的“铁饭碗”,有效破解了农村经济集中连片程度低、生产层次低、市场开拓能力弱等问题,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融入“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战略,树文旅融合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标杆。“十三五”以来,累计投入资金1.96亿余元实施美丽宜居乡村项目330余件,建成美丽宜居乡村61个,在全市率先完成自然村进村道路100%硬化。目前,全区行政村客车通车率、乡镇自来水覆盖率、镇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等多项指标均达100%,山区半山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城乡融合全面提速。其间,西山区深入实施村集体经济强村工程,以现代农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发展项目为基础,整合全区乡村旅游资源推进“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成功打造了青鱼社区、观音山社区、大墨雨村等一批党建引领乡村文化旅游示范点。
同时,以历史文化资源为根,以民族团结精神为魂,以西山景区、石龙坝电站、西山聂耳墓、融创滇池后海等名胜古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旅党群服务“双中心”等为依托,培育“红色爱国之旅”“民族团结之旅”“生态文明之旅”等10条滇池湖岸线观光旅游线路,持续激活环滇池流域文化活力、旅游魅力、发展动力。2021年,全区乡村旅游点位累计接待游客545.1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16亿元,推进了环滇池流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促进了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提升了昆明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气质,服务了国家“一带一路”、云南示范区建设,成为全市文旅融合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一大典范,以及对外树立“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国良好大国形象的重要窗口。
融入“数字云南”战略,树“三创”融合标杆。西山区始终牢记“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一方面,以“四好农村公路”修建为抓手加快农村电子商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建设,通过“快递进村”打通农副产品上行“最后一公里”,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延伸上中下游产业链,释放农村消费市场潜力,更好地服务国家“双循环”战略。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云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电商产业聚集优势,在碧鸡、海口、团结3个涉农街道建设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为各族农户、龙头企业提供网络营销培训,引导各民族抢抓数字经济快车,做强“绿色西山IP”,造就了一批热衷于为家乡代言带货的各民族网红,在进一步推动各族群众联合创业就业,一二三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同时,传承弘扬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厚植了爱党爱国爱家乡情怀,增强了“五个认同”。同时,抓住“一部手机游云南”“一部手机云品荟”总部落地西山区机遇,打造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然生态美景、历史人文场景等于一体的全域全景全时全龄网络文旅空间,以数字经济不断赋能农文旅产业全面增量提质,实现科创、文创、绿创深度融合,在为乡村振兴带来新的经济增长极之际,使互联网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西山区开放交融的广阔平台,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带来数字化最大增量。
融入文明城市创建,树乡风文明标杆。西山区以昆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社区“两委”换届为契机,抓实新一轮“一章两约”修订工作。坚持问题导向,针对一些地方“一章两约”内容空泛、群众难懂、实施不易、约束不强等问题,统筹考虑文明城市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等专项工作以及滇池保护等实际需要,围绕规范日常行为、维护公共秩序、改善人居环境、保障群众权益、调解群众纠纷、引导民风民俗等,通过召开居民会议、居民代表会议、公开栏张贴、召集广大社区人员协商等方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确保“一章两约”与村情民意紧密结合,接地气、有生机、容易记、好落实。目前,全区35个涉农社区均已修订形成务实管用的“一章两约”,使村规民约真正成为合乎法律规定、承载居民愿望、树立文明新风、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基层自治章程;使村级组织真正成为促进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力量;使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日益巩固,促进了各民族逐渐实现从空间到经济、文化、社会和心理的全方位嵌入,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携手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云南网记者 时光远 李瀹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