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富片区全貌 夏古文 摄
盛夏七月,位于万里长江第一港、七彩云南北大门的昭通水富市酷暑难当。
水富云天化工厂内的“降碳为宝”项目——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项目现场,一辆装满公司甲醇装置放空的二氧化碳罐运车,正准备运往商家。该项目的实施,不仅大幅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 每年的降碳量达5000万方,还为公司带来800万元的经济收益,创造了安全环保竞争新优势。
而在公司的另一隅,投资2亿元建设的长江源头保护废水资源利用示范点,经过回收处理的水清澈见底,池塘内鱼儿欢快游弋,镶嵌在厂房上“不向长江排一滴废水,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的标语格外醒目。
近年来,地处长江上游的云南水富云天化有限公司,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增强上游意识、扛牢上游责任,全力打好“绿水青山”牌,探索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
装置全景图 夏古文 摄
降碳为宝,让青山更绿
2020年,为主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展现大国担当,国家提出“双碳”目标:力争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号令一响!“晚做不如早做,做了就要做好。”水富云天化上下一致达成共识,充分发挥绿色科技在产业提质增效中的核心引领作用,为“青山”添绿,找到一条既能延长甲醇产业链,增加经济效益,又能助力国家实现“双碳”目标的“法宝”。
说干就干!水富云天化把甲醇装置达标排放的废气捕集回收生产成二氧化碳产品,年产能10万吨,生产成的二氧化碳可以做果蔬保鲜剂、灭火器和烟丝膨松剂等,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每年降碳量达5000万方,相当于植树90万棵。
新项目投产初期,为了更好发挥绿色科技支撑作用,不断挖潜增效,水富云天化依托“党员创新工作室”平台,由创新工作室的党员们负责收集生产难题和“金点子”,然后由每名党员技术骨干将任务领回去进行攻关,并不定期召开会议,了解攻坚进度,对攻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中研讨,共同出谋划策。
水富云天化二氧化碳捕集装置投产2年多来,先后完成了二氧化碳电加热E16202控制回路优化、二氧化碳压缩机C16101控制系统优化等17项技术创新,实现每年降碳5000万方。
在水富云天化各生产装置现场,一场场降碳的技术创新也正全力实施:《煤气化循环水系统优化改造》技术创新,降低电耗640万度/年;《提高原料天然气供气压力,降低合成氨蒸汽消耗》技术创新,减少CO2排放4.1万吨/年;第四次合成氨装置大型技术改造正在推进,预计降碳1.4万吨/年……
生态文明点 不向长江排放一滴废水
废水零排,让绿水更清
保护绿水青山永远在路上。水富云天化在打出“青山”牌的同时,也紧锣密鼓地谋划“绿水”牌。以党建创新课题+项目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实施“废水零排三部曲”,用三年时间让工业废水从“达标排放”到“零排放”。
水富云天化建设的废水零排装置是云南省首家,也是长江源头首家。无论是装置设备,还是维护技术,根本就没有现成的模板,没有成熟的开车标准,也没有完备的技术参照,更在装置建成运行初期,便出现了臭氧系统不稳定、电渗析ED浓缩倍数不够、蒸发结晶系统一效二效及杂盐系统易堵塞等难题。
为打好“绿水”牌,水富云天化党委牵头组成项目攻关小组,纪委穿透式监督攻关进度,绿色办公室负责项目推进,装置成员负责具体实施,全员上下同心开展技术创新。其间,流化床90℃的高温,就算是冬天也是异常难耐,连续100天的侧线实验攻关分不清白日黑夜,尽管很累很难,但开弓没有回头箭,只有毅然向前。
终于,前前后后历经200余次小改造和4次大改造,2023年4月7日至10日,装置顺利通过72小时性能考核,各项指标满足设计要求。这也意味着,水富云天化废水资源利用项目破茧成蝶,实现零排放!
绿色发展,道阻且长。碧波荡漾的金沙江畔,在水富云天化这座发展近50年的生产基地,一项项科技创新的绿色制造正驶入快车道,不断擦亮“绿水青山”底色,助力企业坚定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云报全媒体记者 朱毅 陈晓波 李继洪 牟燕红 余维
视频:实习生 吴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