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蒋寿昌:岁月银锤敲出新乐章
在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谈起手工艺,几乎每家每户都有说不完的故事,有名的户撒刀便出自此处。而最近这些年,开在小巷子里的“户撒寿昌银器店”成为很多游客特意拜访的目的地。店主蒋寿昌,是一位身残志坚、以精湛银器手艺闻名的银匠师傅。
蒋寿昌的门店并不大,两张石板桌、几个木墩就是他的工作台。小小的空间里,他用结了厚茧的手将银器不断熔炼、敲打、塑形,已经20多年。“我从小就喜欢看父亲打制银器,那时候就觉得这是一门很神奇的手艺。”
从7岁起,蒋寿昌就跟随父亲学习银器制作,从化银下料、加工焊接再到最后酸洗,锻造中的高温常常烫伤手掌,但他从未想过放弃学习,在刻苦练习下逐渐掌握了银器制作的精髓。然而,24岁时一场车祸让他的左腿严重受伤,留下终身残疾。
“刚开始真的很难,因为身体原因,很多事情都比别人做得慢,也做得辛苦。”回忆起过去,蒋寿昌的眼眶微微泛红,随即又露出了坚定的眼神,“但我相信,只要努力,总会有收获。”
在蒋寿昌的门店里,小到一件古朴的平安扣,大到一米多长的户撒刀刀鞘,每一件银器都在他的精雕细琢中被赋予生命。他说:“银器可以用很久,每一个细节都不能马虎。”
蒋寿昌的作品不仅在当地有着良好口碑,也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和收藏爱好者。他认为,银器的制作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银器在我们的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它代表着吉祥、美好和财富。我希望通过我的手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门传统文化。”
平日里,蒋寿昌克服身体的不便,带着作品积极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和展览,通过现场演示和讲解,让观众们亲身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他前往上海、昆明等地的艺术院校学习深造、交流银器制作工艺。他还在银匠铺里开设银饰制作课程,免费向有兴趣的年轻人传授技艺。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和传承银饰制作技艺。其中,还有多位残障人士经常到他的加工坊学习、务工,在掌握技艺的同时,也增加了一定的收入。
2016年,蒋寿昌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19年,县残联授予他残疾人自强模范称号;2024年,他的门店被陇川评为第一批县级非遗工坊。如今,他和学员的作品通过互联网销售到了全国各地。
边陲的阳光洒在蒋寿昌的双手上,也洒在他手边的一件件银器上,光芒合拍着锤子的每一次敲击,跳动出岁月的声音。(记者 吴沛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