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银行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财经频道 >> 银行 >> 工商银行 >> 正文
“人才金梭”织就苍洱传承 工商银行大理分行“人才贷”赋能大理非遗出圈出彩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01日 10:08:01  来源: 云南网

在大理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散落着无数闪耀的非遗明珠——指尖翻飞的白族刺绣、窑火淬炼的千年土陶、刀笔精雕的繁复木作、熔铸时光的银饰光华……这些承载着古老智慧和民族血脉的技艺,在苍洱之间绵延不息。工商银行大理分行以金融之力精心描绘文化传承图卷,创新推出的普惠特色产品“人才贷”,精准支持土陶、木雕、银饰、白族刺绣等领域的人才发展,助力大理非遗在新时代焕彩生辉。

“人才贷”产品以“精准滴灌、匠心护航”为核心理念,直击非遗人才创业发展的资金痛点。该产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支持实体经济、服务小微企业的政策导向,响应大理州“打造云南一流人才中心和区域创新高地”战略,融合云南省“兴滇人才”计划及大理州“霞光计划”等地方人才发展规划与实际需求,聚焦大理州内持有县级及以上人才资质或同等层次认证的小微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股东或小微企业主,突破传统信贷思维,以传承人精湛技艺、市场潜力及个人信用为重要基石,量身定制融资方案。贷款额度灵活适配,资金使用周期宽裕,定价机制更为优渥,确保了金融资源的可及性与适配性,真正将普惠甘霖精准送达传承与创新的第一线。截至5月末,大理分行“人才贷”贷款余额达3000万元,惠及全州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7位,助力传统技艺走出乡村,走入展馆、走向世界。

千锤百炼敲新韵,金流银坊贷焕新

在滇西北的青山碧水间,坐落着被誉为“小锤敲过一千年”的银都水乡——鹤庆县新华村。千载锤音不息,淬炼出代代相传的匠心绝艺。全村1200多户人家中,逾800户深谙银器锻造之道,锤揲錾刻间流淌着不朽的技艺血脉。代代相传的精湛技艺和手工艺品,让新华村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中国民俗文化村”。

云南大理鹤庆支行市场拓展部深入新华村开展金融产品介绍

工商银行大理分行深谙文化传承之重,将普惠金融的“人才贷”精准滴灌至古老的银器锻制技艺。在总、省行倾力支持与悉心指导下,大理分行于2月27日成功为鹤庆县新华村某民族首饰加工厂投放首笔300万元“人才贷”。这铿锵落锤的“第一声”,不仅为银器工坊注入源头活水,更标志着工行在鼎力大理非遗腾飞、滋养创新创业沃土、护航文化根脉赓续的征途上,迈出了坚实而崭新的步伐。

鹤庆县新华村某民族首饰加工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师傅正在制作银器

金融活水助力白族工匠,小锤“叮当”,敲响致富小曲。“人才贷”信贷产品,由于其利率优惠、期限灵活、手续简便,强力托举传统手工艺产业转型升级、产品研发与市场开拓。截至5月末,工商银行大理分行已为鹤庆县新华银器小镇20余户银饰商户,精准注入超过2000万元的信用贷款“活水”。

精雕细琢木生金,匠心传承贷为基

在素有“木雕之乡”之称的大理州剑川县,千年氤氲流淌于山水之间,更镌刻在匠人的刻刀之下。剑川某木雕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是专精特新企业,深耕嵌石木雕领域,用匠心守护传统技艺,以创新焕发非遗活力。面对企业资金短缺、传统工艺产业化转型等难题,工商银行大理分行精准对接需求,围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布局,面向木器木雕产业经营主体,量体裁衣推荐区域信贷产品“人才贷”。

大理鹤庆支行到剑川进行人才贷、工资卡等金融产品宣讲

“‘人才贷’来得太及时了!工行的这笔贷款,让我的木雕厂规模扩大了,也为创作和培养传承人提供了坚实后盾。”对于赵师傅这样的传统木雕艺人来说,传承和发扬非遗技艺绝非易事,他们倾注心血,却被资金周转难题所困扰。工商银行大理分行始终挂念非遗匠人的发展,主动上门了解赵师傅的实际情况与资金需求,第一时间提供了200万元贷款,助他渡过难关,使其能心无旁骛地投身于木雕技艺的传承。“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将这门技艺传下去,让剑川木雕成为白族文化闪亮的‘金名片’。有了工行的支持,我们的传承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至此,文脉传承有了最生动的金融注脚。

大理鹤庆支行主要负责人带队了解客户经营情况

窑火淬金传古艺,陶韵新生贷赋能

“人才贷”的金融活水,正悄然浸润大理非遗的沃土,催生繁花硕果。洱海之畔,土陶匠人董师傅在工作室里专注制陶。一揉、一拉、一转之间,泥土在他手中很是“听话”,随心变化着造型。

“开放体验不只是为了营利,更承载着非遗技艺的传承与推广使命。”董师傅指着自家院落中几间功能分明的屋子介绍,“现在这里划分出了成品展区、制作体验区和专门的烧窑区,流程优化了许多。”凭借“人才贷”的资金支持,董师傅的展陈和体验区域设施更加完备,窑炉的升级也显著提升了效率,让每一件陶器都承载着更为稳定的品质与匠心的温度。

大理开发区支行开展实地调研工作

在这一方小小院落里,金融的力量不仅助力传习所实现了自给自足,更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传统民俗,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人气,推动了非遗融合性发展及社会化参与,让“大理土陶制作技艺”在此过程中,不断催生新创意、迸发新活力。

绣心绣金传文脉,指尖生花贷添翼

作为大理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女士秉持“传承创新”理念,以非遗技艺为核心,深耕白族纸艺传统,设计制作具有白族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挑针时的方向精准度、剪裁时对线条的把握全凭经验,差一点角度,缺一点细致,作品就毁了。”在大理海东镇传习所,杨女士样说。这项剪纸、刺绣工艺历经数代传承,不仅是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杨家几代人推动非遗焕发新时代活力的“金钥匙”。

大理开发区支行开展实地调研工作

工商银行大理分行以“金融活水润非遗”为切入点,创新推出“人才贷”,为传统手艺注入新动能,助力非遗技艺实现从“守艺”到“兴业”的华丽转身。“工行的‘人才贷’极大缓解了我们公司转型升级面临的资金压力。”杨女士表示。分行在走访中发现,以杨女士为代表的手艺人普遍面临转型升级难、资金不足等困境。为此,工行大理分行创新推出区域特色贷款,通过信用贷款模式、灵活还款方案及高效审批流程,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群体提供有力信贷支持。

当工商银行大理分行的“人才贷”与白族刺绣的多彩、鹤庆银器的雪亮、剑川木雕的温润、敬天土窑的热烈相遇于苍洱大地,“人才贷”所勾勒的,已非简单的借贷关系图景。它是一座以金融智慧架设的桥梁,推动着大理丰厚非遗宝藏稳步“出圈”,持续“出彩”。工行大理分行以“人才贷”为支点,撬动的不仅是非遗产业的升级与个体事业的发展,更是对地方文脉的深情守护与活化传承。“金融之力,贵在精准赋能,重在持久守护。”“人才贷”正是工商银行大理分行以金融担当服务文化自信、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云南网通讯员 杨宏业

责任编辑:赵津津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