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云南:让旅居养老活力充分释放
话题
云南省民政工作在支持老年人社会参与、推动实现老有所为以及在旅居养老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如何让困难群体救助从“输血”转向“造血”?8月21日,省民政厅副厅长宋少华率队做客“金色热线”,就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解答。
创新打造服务品牌 发挥“银发力量”作用
省民政厅在支持老年人社会参与、推动实现老有所为方面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老年人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国家和社会重视珍惜老年人的知识、技能等特长。通过发挥老年人专长和作用,更好保障老年人参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是我们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支持老年人实现自我价值,更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银发力量’的重要任务。”宋少华表示,今年以来,全省民政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龄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暖民心、促发展,强化资源整合,积极协调省级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推动老年人社会参与工作开创新局面。一方面,创建了云南银龄品牌,创新打造了“云尚有你·银龄彩云南”老年志愿服务品牌,省级补助支持州(市)1600万元资金,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健康、教育、文化、科技、生态、互助等主题的老年志愿服务行动,推动老年志愿者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聚焦关爱“一老一小”,开展不少于100场主题活动,构建具有云南特色的新时代老年志愿服务体系。6月12日,2025年云南省“云尚有你·银龄彩云南”老年志愿服务活动在昆明启动,标志着老年志愿服务行动开启新征程。另一方面,和上海市搭建省级合作平台,与上海市民政局签订省级对口合作协议,开展沪滇“银龄行动”。经过沪滇两省市民政系统、相关单位和上海老年志愿专家团队的共同努力,27名来自上海的专家分赴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开展志愿服务项目95个、受援8000余人次。下一步,将进一步建立健全支持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政策法律环境,健全“云尚有你·银龄彩云南”等老年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推动老年人教育、文化、体育服务供给更加高效。
打好政策“组合拳” 释放旅居养老活力
关于旅居养老方面,民政部门有没有相关政策,让旅居客更好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民政部门旅居养老在政策制定、设施建设、服务监管和区域协作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省民政厅老龄事业促进处副处长陈熙介绍,结合云南实际,民政部门通过规划引领,制定出台了《云南省养老旅居工作实施方案》,以加强养老旅居政策创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旅居服务产业、加强省际间养老旅居战略合作、完善养老旅居设施配套的建设、推动养老旅居地方服务标准和规范的出台、积极探索养老旅居示范点建设、注重养老旅居品牌树立和宣传等为重要内容,亮出“让云南人健康长寿,让想健康长寿的人到云南来”这一口号,实施“招大引强”行动,支持社会力量建设一批集休闲、养生、疗养、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康养综合体。其次,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加强基础适老化改造和养老服务机构的能力提升,在居家适老化改造、老年幸福食堂建设、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新增护理型床位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通过“典型引路”策略,省级投入了将近700万元的补助资金,在大理、西双版纳、德宏、普洱等7个州市建设一批示范点,目前已有60多个旅居养老试点。推出旅居养老精品线路,支持地方开展差异化探索,激发基层创新活力。立足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发展定位,突出“康养旅居、跨境旅游”概念,继续推动签订省际间包括国际旅居养老战略合作协议,为全省旅居养老发展奠定基础。下一步,将紧扣“一个跨越”“三个定位”,力塑旅居养老新范式,打造“国际旅居康养目的地”和“全国养老目的地”,通过擦亮“七彩云南·康养胜地”旅居养老品牌,让“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赋予银发经济新动能,推动老年事业与产业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
变“输血”为“造血” 困难救助创新提质
购买社会服务为困难群体提供陪伴、为有就业意愿的困难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就如何帮扶困难群体这一问题,昆明市民政部门作出了尝试。
家在昆明市幸福邻里小区的李奶奶是一位独居老人,今年已经70多岁了,生活不便。作为社区的帮扶对象,社区工作人员每个月都会上门为她打扫卫生,同时邀请她一起参加社区定期组织的活动。
“我有腰椎间盘突出,走不了多少路。社区工作人员每个月都会帮助我,社区举办包饺子等活动,我也会主动去参加。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我很开心。”李奶奶说。
针对困难群众在享受基本社会救助和已有服务类救助后仍未改善的问题,官渡区民政部门和慈善协会进一步细化救助需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为低保特困群体提供就医陪护、家政保洁、心理疏导等20多项服务。
“我们建立了一个系统化线上平台,把人员情况、实时帮扶记录等上传到云端,通过上门开展需求评估,了解低保、特困人群基本的需求。”官渡区先锋服务促进社副理事长阮晓俊介绍。
在服务困难群众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除了失去劳动能力的部分人群外,还有一些身体残疾、缺乏技能的困难群众,本身具有就业意愿,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通过前期对辖区困难群众进行一家一户的摸底调查,我们发现一部分群众处于就业年龄阶段,也有一定的劳动能力。”盘龙区民政服务中心主任李思雨介绍,“因此,我们持续推出技能培训活动,让他们能够掌握一些基本技能,一方面通过制作高质量的手工产品进行售卖,另外一方面也带动了其他困难群众加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盘龙区民政部门探索开设了非遗手工艺、家政护理等培训,并组建了20多人的骨干队伍,带动更多人通过劳动增收。
在技能培训过程中,困难群众也增强了社会归属感,减少了对救助的依赖。“来这边学习不仅不收费,还可以学到手艺,我抱着试试的心态来学习,喜欢上了非遗,朋友之间互相交流也多了,感觉生活丰富多彩。”市民冯女士说。
通过优化政策设计,以及社会组织提供的专业服务,“物质+服务”的模式帮助有需求的群众勇敢迈出第一步,也让救助更有温度。“我们靠双手改善了生活,可以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做活。特别是有喜欢我们作品的人,还愿意去购买,就是对我们的认可。”市民许女士说。(记者 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