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财经频道 >> 产经 >> 正文
活力中国调研行丨从一棵梭梭,看生态改善与农牧增收互促共赢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8日 09:19:28  来源: 新华网

原标题:活力中国调研行丨从一棵梭梭,看生态改善与农牧增收互促共赢

“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近日走进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宗别立镇百万亩梭梭林示范基地。图为2025年8月2日拍摄的梭梭林。 新华网记者 陈硕 摄

(记者 陈硕)近日,记者随“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宗别立镇百万亩梭梭林示范基地(以下简称示范基地),登高远望,四周是一望无际的梭梭林。梭梭林脚下,它的“黄金搭档”肉苁蓉正在生长。

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低平的“不毛沙地”,当地农牧民以放牧为生。

“赶上干旱,地里的草不够吃,农牧民还要购买草料喂羊,收入微薄。”阿拉善左旗宗别立镇茫来嘎查党支部书记王忠宁和记者回忆道。

对于种梭梭,当年绝大多数农牧民是反对的,“草都不长,雨都不下,种这玩意儿能活?”

农牧民的担忧也不无道理。

作为全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阿拉善盟境内横亘着巴丹吉林、腾格里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记者脚下示范基地的位置,正好处在乌兰布和沙漠与贺兰山之间的夹道,风沙危害非常严重。

“之前我们使用‘乔木造林’,但由于干旱缺水的气候条件,乔木无法自然更新,林地随着老化逐渐枯萎死去。”阿拉善左旗科林草局林业正高级工程师刘宏义说。

“‘乔木造林’的失败,让大家意识到必须营造灌木林,并且要选择当地的乡土树种。”刘宏义说,作为阿拉善四大古老物种之一,梭梭耐干旱、抗严寒,能在自然条件严酷的沙漠上生长繁殖。

2010年,阿拉善左旗启动百万亩梭梭肉苁蓉产业基地建设项目,在阿拉善左旗宗别立镇规划了43万亩梭梭造林地。2012年春,项目开始施工建设。

首批种植的10万亩梭梭,以失败告终。

“由于技术不成熟,成活率只有28%,而国家规定的造林成活率验收标准要达到70%。”刘宏义回忆道,“当时压力真的非常大。”

面对困局,技术团队日夜攻关,并启动秋(冬)季造林试验。“结果非常好,到来年的八九月份,项目通过了验收。”刘宏义说。

梭梭秋(冬)季造林改变了阿拉善人工造林的经营模式。“秋(冬)季造林,减少了浇水次数,每亩可节约用水450公斤;拓宽了造林季节,可实现春秋两季互补;秋(冬)季造林相对于春季造林成活率提高了5%—10%。

就这样,一年接着一年干,一茬接着一茬种。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参与到种植队伍中。

“农牧民退牧还林还草后,面临转移就业问题,在自己家的草场上种梭梭再接种肉苁蓉,不仅生态好了,收入也增加了。”刘宏义说,“过去农牧民是‘要我造林’,现在是‘我要造林’,这一方式的转变,使阿拉善地区的生态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广大农牧民成了生态建设的建设者、保护者,又是受益者。”

“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近日走进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宗别立镇百万亩梭梭林示范基地。图为梭梭旁栽种的肉苁蓉。 (受访单位供图)

如今,示范基地已种植梭梭林43万亩,形成东西长37公里、南北宽23公里的绿色防护屏障;接种肉苁蓉5.8万亩,年产鲜苁蓉300吨左右,产值近600万元。

王忠宁说,治沙造林带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沙梁子消失了,风沙天气也减少了,不仅固定了沙子,水土也得到保持,曾经的不毛之地如今也生出了各种草类,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在经济效益方面,通过肉苁蓉嫁接项目,建成茫来嘎查肉苁蓉加工车间,形成嘎查集体经济壮大、农牧民增收、企业盈利的良性局面,2021年以来,嘎查集体经济累计增收30万元。

责任编辑:小云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