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位于昆明市嵩明县的云南省花卉示范园区内,云南菌视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智慧菇房里雾气氤氲,一朵朵金耳像金色绣球般探出头来。走进菌房,淡淡清香扑鼻而来,墙上的智能屏幕上,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参数实时跳动。
“过去种金耳只能靠天吃饭,如今靠着数字化设备即可对其进行管理。”厂房的工作人员说,这里已经实现日产金耳鲜菇15吨的产能,远销北上广深乃至新加坡、日本、美国。
曾经“千金难求”的珍稀野生菌,如今能稳定地走上寻常百姓餐桌。这背后,是云南在食用菌领域先行先试,以科技创新突破产业瓶颈,用新质生产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生动写照。
云南素有“野生菌王国”之称,已知种类占全国的90%以上,全国约七成商品野生菌产自云南。2024年,全省食用菌总产量达119.41万吨,总产值突破472.4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8.22%和7.08%。在庞大资源禀赋的支撑下,云南正通过科技赋能让“靠天吃饭”的产业走向现代化。
在云南菌视界的生产车间里,公司董事长李荣春教授指着正在培育的菌包介绍:“依托我省特有金耳种质资源,我们成功选育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工厂化金耳新品种,研发配套栽培技术,并建成全国首个金耳工厂化栽培基地,把年产量从100吨提升到1000吨。”依托自主研发的智能温控系统,菇房昼夜温差可控制在±0.5℃,生长周期从90天缩短至40天。产业质的飞跃不仅改变了产品供给,也让农户分享了产业红利。公司在花卉示范园区流转土地250亩,采取“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带动周边150人就近务工,每户年均增收3万至5万元。
“我们不仅解决了产量问题,还要延伸价值链。”李荣春告诉记者。目前,企业已研发出金耳挂面、玫瑰饮、鲜炖羹等新产品,还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华大基因等科研机构联合研发基因组育种和深加工项目,让金耳从一道食材,逐步变成集食品、保健、医药于一体的产业资源。
从“山野珍馐”到“餐桌佳肴”,新质生产力正推动云南菌业走出大山,走向全国乃至世界。2024年,全省食用菌出口覆盖39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超过1万吨,创汇6.65亿元人民币。
产业现代化不仅体现在生产端,也体现在流通端。在昆明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记者看到市场内人声鼎沸、货车来来往往,电子屏幕上显示着当天的菌类价格。“过去菌子买卖价格混乱。现在我们通过采集1200多户商户的交易数据,形成价格指数发布,市场透明度大大提高。”交易中心党支部书记成爱丽介绍。2023年,这里推出全国首个野生菌价格指数,覆盖20余种主流品种,年服务人次超500万,不仅让采购商心里有底,也让云南逐渐掌握行业定价权。
为了守护产业安全,木水花还建成全国首个市场食用菌检测中心,联合科研院所组建专家团队,对毒菌进行分级筛查,21年来保持“毒菌零流出”。2024年,木水花交易额突破120亿元,直接带动23万人就业,辐射600万菌农增收。
科研力量同样成为产业发展的坚实支撑。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云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研究院)近10年来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50余项,开发70多种新产品,制修订国家和地方标准25项。其建成的云南省食用菌全产业链科技示范园区,不仅具备研发、检测和加工能力,还面向公众开放中国野生菌博物馆,收录标本逾4万份,成为产业发展与科普教育并举的重要基地。
随着我省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云菌”正以越来越多元的形态进入千家万户,线上直播间里,黑标主厨等本土品牌的羊肚菌汤包成为热销商品;商超货架上,云南菌菇火锅底料走俏;节庆活动中,见手青啤酒、可乐受到年轻人追捧……我省的食用菌产业正不断衍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把云南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市场优势和品牌优势,让“云菌”香飘更远。
云南网记者 王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