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峨山县完善三级生产体系——车间架起致富桥 巧手织出锦绣路
普秀娟和姐妹们赶制订单。
秋意渐浓,在位于峨山彝族自治县富良棚乡的云南律律顺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柑橘基地里,缀满枝头的果实压弯了枝条。脱贫户龙文永和妻子穿梭其间,忙着撑果、除草,精心做好田间管护。“基地离家近,骑摩托车10分钟就可到达,更重要的是收入稳定,我们夫妻俩现在的月收入共有7000多元。”龙文永说。
近年来,峨山县聚焦精准施策,织密织牢防返贫保障网,通过做实就业帮扶车间、激活非遗“指尖经济”等多元路径,让脱贫群众和低收入群体在家门口端稳增收“饭碗”,稳稳守住幸福生活。
富良棚乡聚焦外出务工返乡回流人员及脱贫人口就近就业需求,依托律律顺农业公司柑橘种植基地,打造“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切实托起群众就业“大民生”。目前,基地柑橘种植面积达4000亩,2024年柑橘产量4000吨、产值近3000万元,产品远销海外。“基地三分之二的务工人员为脱贫人口,每年支付的人工工资总额在250万元到300万元。固定管理工人多以夫妻为主,年收入在7万元至10万元。此外,每年采果季节,基地还会招收约200名季节工,每人日工资为150元到200元。”基地负责人李永炜介绍,基地新建的选果厂将于年底投入使用,届时可再提供150个到200个就业岗位。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中,峨山县积极推动文化传承与增收致富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彝绣特色产业,“指尖经济”逐步成为群众致富的新引擎。
走进位于嶍峨古镇的“阿普细彝”工作室,浓郁的彝族文化气息扑面而来。35岁的普秀娟和姐妹们正在赶制新订单,她们手中的五彩丝线穿梭不停,一件件精美的彝族围腰逐渐成形。“靠着彝绣,我不用再出去打工,在家门口就能赚钱创收,既能照顾好家人,又有了自己的一份事业。”普秀娟说,奶奶和太奶奶都是刺绣能手,自己从小便在长辈飞针走线中耳濡目染,对刺绣的喜爱也悄然而生。如今,她凭借从祖辈那里传承的精湛刺绣手艺和独特的审美眼光开了工作室,通过销售彝绣产品、伴手礼和出租民族服装,月收入已超过4000元,还带动周边20多名妇女灵活就业。
2024年,峨山县彝绣产业实现销售收入500多万元,同比增长15.91%,带动包括脱贫户、残疾群众和农村妇女在内的1万多人实现灵活就业。
近年来,峨山县把彝族传统手工刺绣产业作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助农增收的重点产业来打造,不断完善彝绣产业设计、生产、销售、品牌全产业链,构建起县级美丽工坊、乡镇帮扶车间、家庭刺绣作坊三级生产体系,让更多群众在非遗传承中共享发展红利。(记者 王剑钊 通讯员 谭世美 孙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