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金融教育宣传周期间,中国银行云南省分行(以下简称:云南中行)以“精准滴灌、场景融合、民族赋能”为核心,将金融知识通过“双语课堂”“民俗互动”“跨界联动”等形式,送到乡村院落、民族村寨、社区夜市与高校校园,实现金融知识“零距离”触达、“沉浸式”理解、“全场景”覆盖。
双语宣讲让金融知识“听得懂、用得上”
针对民族聚居区语言沟通壁垒、金融知识普及薄弱等问题,云南中行辖内普洱、曲靖、迪庆等地分行主动“下沉”,将宣传阵地搬进民族村镇,用“方言+民族语言”架起沟通桥梁。
普洱分行深入傣族、彝族聚居村寨,开展“行长说消保”,工作人员结合实际案例,用傣语、彝语结合汉语,拆解“冒充电商客服退款”“虚假扶贫投资”等高发骗局,通过村民身边的真实案例,让老年群体、民族群众直观理解诈骗套路;迪庆分行在藏族村寨开设“藏汉双语金融小课堂”,围绕“防范非法中介”“安全使用手机银行”等内容,手把手教大家辨别钓鱼链接、保护银行卡信息,现场解答“养老金存取安全”“补贴款查询”等高频疑问。
曲靖会泽支行则借力地方文旅IP——“2025乌蒙之巅云南会泽村跑”,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娜姑镇白雾村设立流动宣传展台。活动期间,工作人员不仅向参赛游客普及旅途资金安全知识,更深入村民家中,为村民送上反诈手册,真正让金融知识“沾泥土、带乡音”。
全龄化场景覆盖,精准守护“老少新”群体
云南中行联合当地金融监管局、街道社区、高校、文化机构等多方力量,打造“进社区、进校园、进夜市”三维场景,针对老年群体、青少年、新市民等“重点人群”设计差异化活动,让金融知识“润心无声”。
社区夜市里的“反诈游乐园”。保山分行牵头联合多家金融机构,在隆阳区王家庄社区广场夜市开展活动,现场播放融合傣族织锦、彝族漆器等非遗元素的原创视频《云岭金融守护多彩云南》,用民族文化载体传递消保知识,并设置“单手翻纸杯辨骗局”“筷子夹球答反诈”等趣味游戏,吸引老年群体、带娃家长参与。
高校校园里的“青春防护盾”。呈贡支行走进云南民族大学,针对学生群体开设“校园贷、套路贷”专场宣讲。工作人员结合近期“虚假助学贷”案例,拆解非法中介的“低息陷阱”“暴力催收”等手段,发放《大学生金融安全手册》,引导各族学生树立理性消费观。
玉溪分行在聂耳文化广场活动中,将金融消保知识与玉溪花灯、花腰傣服饰文化结合,通过“民族歌舞+知识问答”的形式,吸引众多市民驻足,实现“文化赋能金融教育”的双重效果。
佳节幸福专场“沉浸式”,让知识随民俗“入人心”
玉溪澄江支行创新推出“月圆中秋•金融守护”主题客户沙龙,将传统民俗与金融教育深度融合,打造“边做月饼、边学反诈”的沉浸式体验。参与家庭在体验民俗乐趣的同时,也学习了如何识别“虚假理财”“债务优化骗局”,实现了“寓教于乐、融教于趣”。
楚雄分行参与“金融‘知’花绽楚雄•共护民生幸福源”活动,专门为老年群体设计“模拟诈骗场景”互动——工作人员扮演“虚假理财顾问”,演示“高息养老理财”的推销话术,让老年人在“实战”中学会拒绝诱惑,现场老年参与者纷纷表示“以后不会轻信陌生电话里的投资推荐”。
精准教育施策 筑牢理性投资“防护墙”
针对中高端客户对投资风险认知的需求,云南省分行营业部开展投资“三适当”教育专场活动,将风险提示“送上门”。活动中,工作人员通过三种形式传递核心知识:一是详细解读“适当的产品卖给适当的投资者”原则,结合近期“虚假私募”案例,提醒客户“不盲目追求高收益”;二是播放原创宣传内容《云岭金盾-守护多彩云南》、消保数字人讲解《防范“债务优化”非法中介骗局》,用直观形式揭示骗局套路;三是设置互动答疑环节,针对客户关心的“如何判断投资产品风险”“债务规划注意事项”等问题,逐一专业解答。
红河个旧支行与个旧市人民医院携手开展“风险提示送上门,守护白衣天使财富”主题活动。针对医护工作者日常忙碌、无暇深入了解金融风险的特点,将反诈宣传、理性投资科普与暖心关怀相结合,为白衣天使们量身定制“金融安全防护礼包”,在缓解工作压力的同时,筑牢大家的财富安全防线。
此次活动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有效提升了民众的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未来,云南中行将持续创新宣传方式,优化服务流程,切实提升金融服务可得性和满意度,为构建和谐金融生态环境贡献中行力量。
云南中行 供稿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