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图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财经频道 >> 大图 >> 正文
普洱市思茅区:“果篮子” “菜篮子”满当当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6日 15:32:46  来源: 普洱日报

  原标题:思茅区:“果篮子” “菜篮子”满当当

  当前,丰收的喜悦如同一幅绚丽的画卷,在思茅区的大地上徐徐展开。田间地头,蔬菜鲜嫩、瓜果飘香,迎来了“果篮子”和“菜篮子”的双丰收,处处洋溢着收获的欢乐与希望。

  “果篮子”甜蜜蜜

  龙潭乡的火龙果、柠檬、百香果等特色水果陆续成熟。在龙潭村四家寨村民小组,阳光洒满果园,为金黄的燕窝果披上一层耀眼的光芒。果农们脸上洋溢着喜悦,正熟练地采收果实。龙潭乡凭借独特的气候条件,为水果生长提供了优越环境,使得燕窝果的优质果率显著提高。加之市场需求旺盛、销售渠道畅通,果农们对销路信心十足。采收后的燕窝果和火龙果由水果贸易公司统一收购,发往北京、深圳、上海等大城市。

  “今年是我们第二次采收燕窝果,近段时间每天都要聘请十多名工人,日均采收量约三吨。丰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大家心里都特别高兴。”果农周邦礼笑着说。

  在龙潭村的柠檬种植基地,四季青柠檬散发着清新宜人的香气。果农们穿梭在柠檬树间,忙碌地采摘柠檬。据悉,基地的柠檬不仅在本地畅销,还销至西双版纳、昆明等地,年总产值180万元至200万元。通过产业化发展,不仅提升了柠檬的品质,同时也有效带动了周边村民增收致富,让更多人共享丰收的喜悦。

  在柠檬种植基地旁边的“金都3号”百香果示范种植基地,碧绿的枝叶下挂满了圆润饱满的百香果。“金都3号”百香果以其果形大、甜度高、香味浓的特点,深受消费者青睐。基地采用订单农业模式,与市场实现无缝对接,确保农产品产得出、销得畅,让果农们的辛勤付出获得稳定回报。

  “菜篮子”水灵灵

  “果篮子”满载甜蜜,“菜篮子”同样充实丰富。思茅区积极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推动蔬菜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实现了产量稳步提升、品种持续优化,有力保障了本地市场供应,守护好群众的日常餐桌。

  在龙潭村大烂坝村民小组的思彭农场,标准化养殖区整洁有序,全自动传输带平稳运转,将一枚枚鲜鸡蛋源源送出,工人们熟练地进行分拣、包装。这些鸡蛋当天即可送达思茅城区及周边市场,端上千家万户的餐桌。该农场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饲养蛋鸡3万羽,依托“家庭农场+公司”的运营模式,不仅实现了高效集约生产,也带动了周边农户参与合作、共享发展收益。

  走进南屏镇整碗村的高原特色蔬菜现代化农业示范区,一片翠绿映入眼帘,黄瓜、芹菜、白菜、芥菜等蔬菜郁郁葱葱,长势喜人。工人们正在忙碌地采摘、分拣,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我们每亩地的产值可达15000元,种植的蔬菜90%供应超市,真正实现了‘农超对接’。”弥川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负责人杨胜生说。本土农技专家杨胜生种植了200亩蔬菜,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并在基地铺设运输轨道,将现代化种植理念分享给周边菜农,带动超1500户农户参与1.5万亩的蔬菜生产。

  南屏镇整碗村干海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陆贤忠说:“我们的蔬菜品质好,而且注重结合本地饮食喜好有针对性地种植,市场售价比同类蔬菜高出0.5元到1元。我们坚持当天采收、当天发货,确保新鲜蔬菜能迅速抵达各大超市和市场,形成了稳定的供应链。”

  为提升“菜篮子”供给能力和品质,思茅区持续推进高原特色蔬菜产业发展,初步建成全市首个高原特色野生蔬菜现代化生产示范园,重点建设了高原特色野生蔬菜种质资源圃。同时,按照“7+N”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模式,已完成7个主推品种的种植示范,并成功收集44个品种入圃种植。目前,思茅区已形成以整碗村高原特色蔬菜现代农业示范区、曼昔农场野生蔬菜示范园为核心,多个蔬菜基地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截至8月,全区已完成蔬菜播种面积4.12万亩,总产量达6.18万吨。(通讯员 张怡 佘安吉 罗嘉)

责任编辑:王静姝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