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精品咖啡:不止是“种豆得豆” (新闻+1°)
工作人员在调试烘豆机。 保山融媒 供图
一颗咖啡豆从枝头鲜果到杯中美醇,要历经采摘、晾晒、分拣、烘焙等多重关卡。对于立志走精品化路线的保山小粒咖啡而言,种植只是起点,加工环节的“品质之战”,才是决定价值的关键。此前,我们关注过保山咖啡种植端的资金困境,而当目光转向加工环节便会发现:若加工环节失守,再好的品种与设备也难成精品,“种豆得豆”的传统逻辑,正在被一场关于品质升级的变革打破。
从“种豆得豆”到“优豆优价”:企业与咖农的 “价格之争”
在龙陵县镇安镇的楠迪咖啡庄园,负责人储明孝最近总被同一个问题困扰——想做高海拔精品咖啡,却难收到符合标准的生豆。这天,咖农甘一正带着自家咖啡豆上门,期待能卖出好价钱。储明孝拿起咖啡豆仔细查看:“海拔高、颗粒匀,外观不错,但品质得靠检测说话。”
每一批收来的咖啡豆,都要经过干香、风味、酸度、醇厚度等维度的专业杯测。甘一正的豆子杯测得分仅70分左右,只能归为商业豆,与精品咖啡的标准仍有差距。当储明孝提出每公斤40元的收购价时,甘一正立刻提出异议:“前两天老李家卖给你还是45元,怎么我的就少了?”
“问题出在初加工。” 储明孝解释道。甘一正坦言,自己对晾晒、脱皮等初加工技术一窍不通,只能凭经验操作。这场价格争论,戳中了产业发展的痛点:一边是企业去年投建的精深加工生产线,因缺乏稳定优质生豆,产能利用率不足20%;另一边是咖农辛苦种植的豆子,因加工不达标卖不上价。“种豆”未必能得“好豆”,成为横在企业与咖农之间的一道坎。
破解难题的钥匙,藏在技术培训里。储明孝邀请甘一正参加县里组织的咖啡初加工培训,技术员讲原理、划标准,储明孝则结合实际补充操作细节。“今天学到的技术太有用了,回去就按标准做,争取卖精品价。”培训结束后,甘一正的信心足了不少。
龙陵县镇安镇党委副书记闫增茂介绍,该镇每年都会举办1至2次咖啡技术培训,同时正积极推进项目申报工作,计划为当地咖啡企业建设标准化加工厂房,引导并鼓励农户严格按照规范流程开展咖啡初加工,把镇安高海拔地区咖啡的原料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全县统筹层面来看,龙陵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杨艳波透露,目前县里正在制定咖啡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指导意见,计划新建2个标准化鲜果加工处理中心,把农户和企业拉到同一条“质量线”上,农户按标准种养加工,企业按好价格收购销售,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从“论斤卖”到“分级卖”:智能分拣线立下“品质门槛”
楠迪咖啡的困境,并非个例。在保山咖啡产业园,一树咖啡的一条智能分拣线给出了另一种破局思路——这条亚洲单条产能最大的悬空式咖啡生豆分拣精选生产线,每秒能给5000颗咖啡豆“拍照体检”,通过光学识别技术挑出瑕疵豆,为参差不齐的咖啡豆建立统一的质量底线。
“它不只是分级,更是定标。”一树咖啡保山有限公司加工厂负责人杨文忠指着生产线介绍,这条线日加工量150吨,年最大生产量可达5万吨,同时还能精准区分咖啡豆等级,优等豆供给企业做高端烘焙,“相当于给整个园区做‘品质过滤’和‘价值分级’,精选精度能达到99%。”
起初,不少咖农与小企业对这套标准并不理解——大家早已习惯“种了就有收、收了就能卖”的传统模式。但很快,经分拣线筛选出的“达标豆”卖出了更高的价格:原本混着卖的豆子,分级后优等品价格能提升30%以上。此后,越来越多的咖农开始主动学习加工标准,初加工厂也对标改进工艺。
如今,一树咖啡已与10余家合作社、初加工厂开展合作,提供技术指导,还联合省农科院制定了《保山小粒咖啡生豆分级标准》。
“就是要倒逼整个产业链升级,让保山咖啡的整体品质再上一个台阶。”杨文忠说。
从“好喝”到“稳定好喝”:全链条发力做精“保山制造”
有了好豆子,如何做成“畅销品”?在保山中咖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答案藏在细节里:从挂耳咖啡生产线的拓展,到世界赛烘焙理念的融入,再到氮冷锁鲜小条包装的研发,企业正全力推动精品咖啡从“好喝”向“稳定好喝”跨越。
“光是氮冷锁鲜技术,我们就经过了上百次论证和测试。”保山中咖食品有限公司品控研发部副总监杨娟娟说,小条包装能让消费者随时随地喝到咖啡馆级别的新鲜风味,而规模化生产则能让精品咖啡走进更多家庭。公司运营经理张玉帆补充道:“有了稳定的优质生豆,企业才能把更多精力放在产品升级上,从单一咖啡豆销售转向多元化产品精深加工。”
不过,企业在做精做强的过程中,仍面临配套短板:本地仓储、包材供应不足,既影响品质稳定,又增加了生产成本。
对此,保山产业园区早已布局。园区企业服务中心副主任朱永祥介绍,目前已重点引进高端烘焙、冷萃、冻干等咖啡加工企业,同时配套引入包装、器具生产企业。截至2025年8月,园区已引进18家咖啡产业链企业,1月至8月实现工业产值约7.8亿元。
“‘十五五’期间,我们计划将保山咖啡的精品率提高到80%以上,精深加工率提高到90%以上。”保山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陆德富表示,未来将朝着打造100个咖啡龙头企业的目标发力,进一步提升咖啡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希望消费者喝到的,不只是保山咖啡豆,更是‘保山制造’的品牌咖啡。”
破局之路:让“好品质”撑起“好价值”
回顾保山咖啡的精品化之路,前端是千家万户分散加工、标准不一,导致好豆难卖好价;中端是企业斥巨资引进设备,却苦于原料不稳定;后端是配套不足,制约产品升级与品牌打造。如今,政府把标准沉下去,帮助咖农和企业实现优质优价;龙头企业用智能化分拣线为产区建立统一的品质门槛;企业通过技术攻坚让精品咖啡实现从“好喝”到“稳定好喝”的跨越;园区则努力延伸价值链,让保山制造的咖啡产品香飘更远,破局之路正加速铺开。
数据显示,2024年保山咖啡种植面积达14.49万亩,产量达2.42万吨,精品率已提高到70%,精深加工率达85%;全市现有咖啡加工企业81户,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1户、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企业2户,注册咖啡专业合作社88个。
从“种豆得豆”到“以质取胜”,保山咖啡正在用一场全链条的品质革命,让每一颗咖啡豆都释放出应有的价值。(记者 王奎东 刘倩倩 娄忠祥 段晓晖 李杰 杨镕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