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财经频道 >> 产经 >> 正文
一粒玉米种子如何获得5000多万元赔偿?惩罚性赔偿“亮牙齿”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3日 22:10:38  来源: 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原标题:一粒玉米种子如何获得5000多万元赔偿?惩罚性赔偿“亮牙齿”

10月13日,记者从最高人民法院获悉,近年来,人民法院通过“提高判赔数额、降低维权成本”“加大惩罚力度、减轻举证难度”“延长保护链条、缩短审理周期”“提炼裁判规则、扩大普法宣传”等系列举措,加力保护种业知识产权。

一粒玉米种子,是如何获得5000多万元赔偿的?2025年4月25日,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宣判一起案件。该案中,恒某公司对玉米植物新品种“NP01154”享有独占许可权,主张金某公司生产、销售的七个杂交玉米审定品种均系未经许可使用“NP01154”品种作为亲本生产而来,请求判决停止侵权、赔偿损失。

一审败诉后,恒某公司提起上诉。最高法二审判决撤销一审判决,适用惩罚性赔偿,责令金某公司立即停止侵害“NP01154”品种权的行为,赔偿恒某公司经济损失5334.7万余元及维权合理开支20万元。

恒某公司一审败诉、二审胜诉的关键转折点在哪里?据了解,关键在于两级法院对于一份“扩大位点加测”的测试报告证明力的认定结论不同。

最高法二审认为,采取扩大位点加测,必须符合加测的前提条件,且选择加测位点应严格遵循相关标准和规范,确保加测位点的引入能够提高鉴定准确性。金某公司提交的“扩大位点加测”测试报告的启动及位点选取不符合司法解释的规定和植物新品种分子标记检测标准的要求,不具有证明力。

据了解,近年来,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对惩罚性赔偿诉请支持率不断提升。在法庭适用惩罚性赔偿的案件中,涉及植物新品种权纠纷的案件数量最多,占比超过三分之一,惩罚性赔偿不断“亮出牙齿”。

“证明难、周期长、成本高、赔偿低”,是长期困扰品种权人的维权难题。对此,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充分利用证据保全、基因分子检测、技术调查、专家辅助、专家咨询等手段,解决专业技术事实查明难题;积极适用举证妨碍、举证责任转移及事实推定规则,引导当事人诚信诉讼,有效减轻品种权人证明负担。2024年,法庭审结的植物新品种侵权案件中,品种权人胜诉率达90%。

据悉,最高法知产法庭正在起草工作指引,将进一步规范技术事实查明方式和审查标准,促进提高植物新品种案件技术事实查明的科学性、准确性、规范性,保障案件公正高效审理。(经济日报记者 李万祥)

责任编辑:小云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