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有一支以老英雄张富清命名的服务队,他们用脚步丈量民情,以科技赋能服务,将金融服务从遥远的“窗口”送到百姓“门口”,更将金融活水注入乡村振兴的“源头”。
把“窗口”搬到“村口 ”
“以前贷款得跑县城,如今在家门口就可以办了!”文山州丘北县双龙营镇太平村,95后的村集体经济联合社法定代表人方艳强点开手机,50万元集体信用贷瞬间到账。
与他相隔百余公里的富宁县花甲乡那耶村经济合作社法定代表人周东茂、广南县那洒镇董德村经济联合社法定代表人杨朝文,也几乎同时收到了贷款到账短信。
这一笔笔及时到账的信贷资金,源自建行文山分行组建的15支“张富清金融服务队”。队员们肩背移动终端、手持宣传折页,进壮寨、入苗乡,把办公桌安在村口、田埂头和屋檐下,真正实现了“服务跟着农户走,业务围着产业转”。
在丘北县天星乡,服务队把移动柜台搭在蓝莓收购市场旁,果农交易完就能现场签约贷款;在富宁县花甲乡,队员们与村“两委”联学共建,用苗语、壮语讲解集体信用贷政策,手把手教农户通过手机完成人脸识别、指纹授权。51岁的壮族大叔周东茂在队员指导下,第一次用手机完成了贷款申请。
截至2025年7月末,建行文山分行通过集体信用贷向37户农户提供925万元资金支持。
把“流程”缩进“屏幕”
“窗口”消失的背后,是建行文山分行依托金融科技进行的深度流程再造。通过“集体信用贷”“裕农快贷”产品矩阵和“惠懂你”智能金融平台,分行构建起“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农村金融服务新模式。
该行打通了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市场监管局等15个政务部门的31项核心数据接口,形成了涵盖土地确权、农产品交易、纳税记录等多维度的农户信用评估体系。“过去要跑半个月的资质审核,现在系统10分钟就能生成信用画像,”该行普惠金融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通过“线上智能审批+线下网格服务”双轮驱动,建行文山分行将超过90%的贷款流程迁移至网络端和移动端。19名普惠专员+173名“张富清金融服务队”成员配合智能系统完成资料核验。
“以前办建行贷款要往县城跑,现在地头扫脸签字就能办。”正在打理烤烟的丘北县古勒村经济联合社法定代表人王桂粉展示着手机上到账的31万元贷款说道。
把“服务”写进“产业”
“窗口”与“门口”之间,缩短的不只是物理距离,更是金融与产业的耦合度。丘北县双龙营镇、天星乡的22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将从建行获得的1000余万元集体信用贷款,重点用于扶持蓝莓、万寿菊等特色产业,构建起“金融+产业”的共生格局。
两个乡镇依托云贵高原的独特自然资源优势,引进云南十里莓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打造数字蓝莓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银行+村党组织+公司+农户”的模式,让金融服务深度嵌入产业链条,实现了从资金输血到产业造血的质变飞跃。
金融服务的精准滴灌催生出惊人的产业效能。据蓝莓基地负责人段春阳介绍,1100余亩流转土地上,蓝莓现代农业产业园已形成亩产1.2吨的产能,采摘季日产鲜果达20吨。200个固定岗位与600个季节性岗位的创设,让村民真正实现“离土不离乡”,产业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创收超2000万元。
“贷款跟着订单走,资金围着产业转”,通过采集集体经济组织生产、销售、交易的数据,构建起贷前精准画像、贷中动态预警、贷后风险监测的全周期服务体系。这种“订单导向型”金融服务模式,让每笔贷款都成为产业升级的精准推手。
续写“英雄精神”新篇章
从“窗口服务”到“门口服务”的变革,正是建行文山分行践行张富清精神的生动写照。张富清同志“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激励着每一位服务队员在田间地头默默耕耘。
傍晚,夕阳把丘北的蓝莓果园染成金色。果农杨伟俊点开手机,一键还清当月利息。“明年再扩100亩,还找建行”,他笑着说。从“窗口”到“门口”,再到“心口”,建行人传承张富清精神,让金融的暖流在彩云之南的群山之间持续涌动,滋养着一个个奔向共同富裕的生动梦想。
云南网通讯员 高治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