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滇商总会发布“时代滇商·2025最具商业创新模式”优秀案例,云南维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入选。记者专访公司董事长王海涛,探访这家46年如一日、专注三七产业的企业,如何实现从种植、研发到生产、销售的全链条融合发展。

云南维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海涛 供图
三代传承:从贸易到科技的产业质变
维和的创业征程始于1979年,自那时起,便与三七结下不解之缘。
“我父亲最早从事三七贸易,上世纪80年代就走遍全国。”王海涛回顾道。从父辈利用信息差进行药材流通,到后来与科研专家合作研发药品,维和完成了从“卖原料”到“做产品”的关键跨越。

三七 供图
他特别指出,与科学家的合作是企业转型的重要转折——意识到单纯贸易缺乏核心竞争力。正是这一转变,推动企业成功开发出以三七为核心成分的系列药品,累计获得70多个药字号批文。
1996年,玉溪生产基地的建立让维和完成了从药材贸易到药品制造的跨越。而2010年企业在南涧县无量山地区建立的“无量药谷”种植基地,更是全面打通了三七全产业链的关键布局。

云南维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产区 供图
“零废弃”模式:全株利用与生态循环
在维和,流传着一句话:“没有一株完整的三七可以离开维和”。这不仅是对资源充分利用的写照,更是其全产业链模式的精髓。
王海涛详细介绍了“全株利用”生态链:三七根制成三七粉、三七片;提取的三七总皂苷用于血塞通系列,守护心脑血管健康;三七花和叶则转化为七叶神安片、田七花叶颗粒等产品;有效成分进一步制成维甘片等保健品,护肝养身;而其余部分则用来制作牙膏、面膜等日化产品;就连最后的三七渣也经发酵成为生态肥料,回归“无量药谷”,滋养新一季的茶叶、蔬菜、水果的作物,形成完整的生态闭环。
“我们从治疗向预防转型,推动健康前置化。”王海涛表示,企业已从制药扩展至大健康领域,护肝片等保健品成为新的增长点。2024年,维和综合营收达7.8亿元,2025年预计能实现净利润突破3亿元。

云南维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 供图
无量药谷:高海拔种植与产业扶贫
在海拔2000多米的无量山上,维和建立了493平方公里的“无量药谷”种植基地,并获得两项专利——高海拔三七种植技术和林下三七种植技术。
“我们采用‘复古种植’技术,林下三七的品质超出国家标准5倍。”王海涛介绍,尽管这种模式周期更长、产量更低,但品质卓越。更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曾为当地创造每日1000人次的用工机会,将农户年收入从不足3000元提升至3至4万元,成为产业扶贫的生动实践。

云南维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 供图
林下种植: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
近年来,维和积极布局林下中药材种植,呼应国家政策,推动生态与产业融合。
2025年5月28日,江川区人民政府与维和药业签署林下中药材种植项目投资协议,标志着区域中医药产业与乡村振兴融合迈出关键一步。
项目总投资约1.44亿元,分三期推进。一期选址雄关乡白石岩村集体林地,占地约3000亩,将探索“生态修复+林下种植+康旅景观”模式,构建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预计3年内实现产值4000万元以上,带动就业15万人次,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这种“树上长林、树下生药”的立体农业模式,真正实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展现出绿色发展的广阔“钱景”。

云南维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 供图
未来战略:三产融合与滇商使命
王海涛强调,质量管控是企业的生命线。“质量第一、预防为主、全程管控、持续改进”的质量方针已融入维和的企业文化,从种植到生产的每一环节都严格把控。正是这份对品质的坚持,为企业赢得了市场与消费者的信任。在保健品领域,通过责任营销与持续创新,维和建立了良好的品牌声誉,产品远销北美与东南亚。
面向未来,王海涛规划清晰:继续深耕大健康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云南维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 供图
“云南的生物多样性和独特气候是我们最大的优势。”他表示,企业将充分依托地方资源,探索林下种植与康养旅游结合的新路径,促进中药材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新一代滇商代表,王海涛表示:“我们不仅要经营企业,更要推动行业进步。”他希望通过企业联盟的合作赋能,带动更多云南中药材企业共同成长。
从三代人的三七情结,到商业模式的持续创新,维和正以坚实的步伐,在云南这片丰饶的土地上,书写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滇商新传奇。
云南网记者 杨春萍 刘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