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财经频道 >> 财经要闻 >> 正文
普洱市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碳汇资源开发先行先试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31日 11:10:03  来源: 云南日报

原标题:普洱市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碳汇资源开发先行先试

普洱景迈山。沈浩 摄

在普洱,空气也能卖钱?普洱人还有“个人碳账本”?近年来,普洱市做好“双碳”文章,在生产生活中探索降碳减排新举措,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形成普遍共识。当地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锚定“双碳”目标,制定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积极推进碳汇资源开发先行先试,探索碳资源资产开发“普洱模式”,为绿色发展注入新动能。

碳账户平台启动试运行

打开“碳惠普洱”小程序,居民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等,都能轻松参与碳减排。旧衣回收、公交出行、光盘行动等行为自动生成“个人碳账本”,实时记录减排量、积分及排名。

今年8月,普洱市碳账户平台启动试运行。“碳惠普洱”作为其中同步上线的全民低碳生活服务平台,旨在激发全民参与动力,让低碳生活从理念成为行动,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协同减碳的生态圈。

普洱市在推进“双碳”目标过程中,碳排放数据底数不清、核算不准、时效性不强等成为制约科学决策和精准施策的挑战。为此,普洱市谋划建立碳账户平台,摸清碳家底、掌握碳动态、激活碳价值,为政府从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的精准调控,以及企业绿色转型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目前,平台覆盖工业、能源、林草、交通、建筑、农业、居民生活七大领域,目标是实现碳排放可量化、可追溯、可视化。

“碳账户平台将有效引导企业绿色转型,工业提效降耗、农业绿色生产、服务业拓展绿色金融旅游等,推动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普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碳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黄显玲介绍,2024年数据显示,普洱市林地、草地、湿地年碳汇总量达112万吨,固碳能力较强;工业排放占碳排放总量的54.94%、农业占25.51%,为主要的碳排放源;三产碳排放量较低,占20.32%,发展空间巨大。分类测算一二三产碳排放量,为科学决策和产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

依托碳账户平台建设,普洱市重点开发碳汇项目、碳票交易等场景,特别是在林业领域,通过卫星遥感、模型预测等,实现森林碳汇动态监测和确权管理,探索碳汇变现、抵押等交易模式,持续赋能绿色发展。

林业碳汇迈出实质步伐

今年7月30日,作为国家林业碳汇试点的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碳汇交易超过100单,交易量7681.77吨,交易额26.88万元。“百笔交易”的每一笔,都是对森林固碳增汇生态价值的市场认可,也是林农守护绿水青山获得经济回报的直接体现。

2022年启动试点以来,宁洱县探索国家储备林、森林康养、碳汇交易、林下经济融合模式,搭建碳汇资源管理平台,成功开发了首个碳普惠项目——宁洱县天然商品林保护碳普惠项目。通过科学规范的碳汇项目开发、严谨精准的计量监测以及公开透明的市场交易,碳汇真正转化为了可量化、可交易、可增值的“绿色资本”。

“碳汇试点给我们村带来户均2000元收入,村民通过森林抚育增汇、林下滇黄精种植,实现多渠道增收。”宁洱镇化良村党总支书记罗才说。

宁洱县创新打造“宁碳惠”数字化服务平台,打通林业碳汇线上交易。66户农户已获得碳汇收益分成6.1万元。宁洱县碳汇获得的利润中,有60%通过分红交给了林农,其余资金用于投入碳汇公司运营以及碳汇保险、林下经济等附加产业,让生态资源持续“活”起来。

普洱市共有林地面积4866万亩、森林面积4530万亩,森林覆盖率68.23%,森林蓄积量3.14亿立方米,林地面积、森林面积、天然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均居云南省第一。当前,普洱市以林业碳汇为突破口,建立公司、县区、农户、科技碳汇开发联动机制和收入分配机制,聚力林业碳汇开发,把具有强大固碳能力的生态资源变成可交易的指标,促进山区群众增收。在墨江哈尼族自治县,通过与市绿碳公司合作开展新造林碳汇项目,签署授权书911份1.31万亩,持续提升森林覆盖率与碳汇能力,推动森林资源向“绿色资本”转化,为绿色发展注入新动能。

先行先试创新场景应用

增加含绿度、降低含碳量,普洱市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积极行动,创新体制机制,持续深化试点探索、健全政策制度体系,书写更加绚丽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普洱篇章。

围绕碳资源资产开发,普洱市多项机制创新走在前列。首创林业碳汇质押融资,开出全省首单“林业碳汇指数保险”,开发咖啡、核桃和澳洲坚果等特色产业“碳票”项目。在全省首创“绿色检察”制度,建立生态司法、碳汇补偿机制,引导生态环境损害行为人认购碳汇替代修复,健全机制链条,积极开展碳汇造林、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等森林增汇工程。

普洱市创新碳足迹应用,完成国内首个世界文化遗产地(景迈山)碳足迹核算,发布《景迈山世界文化遗产地碳足迹报告》,推出景迈山世界文化遗产地碳足迹标识,开展首批两款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的产品碳足迹核算。创新推出普洱茶、咖啡碳足迹产品,提升产品溢价能力。景迈山碳足迹核算摸清了景迈山世界文化遗产地碳排放底数,开创了以碳足迹核算为抓手的世界文化遗产地保护与发展新模式,为全国文化遗产低碳管理提供范例。

普洱市积极建设“零碳”园区、“零碳”景区,打造“零碳”产品。在思茅产业园区宁洱片区开展“零碳”园区建设试点,促进绿电就地消纳,为入园企业,特别是钠电等新能源新材料企业提供稳定、绿色的能源保障,助力产品贴上“零碳”标签。普洱市以碳资源资产开发创新引领,推动生态农业提质、绿色工业升级、生态文旅融合,让生态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记者 沈浩 高玥)

责任编辑:赵津津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