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西LNG外输管道复线(百色—文山)工程谷拉河定向钻穿越工程工地现场机器轰鸣、人员穿梭,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施工方正紧盯工程节点,全力抢抓进度,为工程早日完工发力。作为连接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重要能源通道的节点,该工程攻克复杂地质难题,以D508mm管径从谷拉河下穿越,为西南地区天然气供应安全夯实基础。

针对隐蔽工程“看不见、难追溯”的痛点,国家管网集团云南公司以“建设为运营服务,运营为建设提效”为核心,打破建运管理壁垒,通过组建建管融合工作组、推行包保责任制、建立政企三级联络机制,实现项目全链条无缝衔接与责任到人。建设团队创新实施“全过程留痕”制度,从设计到运维建立数字化档案,推动工程管理从“被动交付”向“主动贯通”转型,全面提升项目效率与风险防控能力。

谷拉河穿越段位于云南和广西交界处,河谷呈V字形深切地貌,施工环境较为复杂,对定向钻轨迹控制精度提出极高要求。工程采用二类大型定向钻技术,精准规划935米水平穿越路径(实长971.53米),确保D508×12.5mm壁厚L415M直缝埋弧焊管在复杂地层中的结构稳定性。针对岩层破碎带,管道特别增设环氧玻璃钢外防护层,与常温型加强级3LPE防腐体系形成双重保护,有效抵御地层挤压与腐蚀风险。
与常规穿越工程不同,谷拉河管道深埋河床之下,需同步应对水流冲刷、河床沉降及潜在地震活动等复合风险。谷拉河定向钻最大埋深处为60米,最小埋深处为15.88米,在定向钻穿越施工中,工程采用“有线控向+陀螺仪控向”双系统协同技术,有线控向依托“小磁怪”地磁系统实现100米以上深度精确探测,陀螺仪系统具备自寻北、抗震强等优势,双控协同让穿越误差“趋近于零”,为地下穿越施工筑起安全防线。施工中采用“分级扩孔+泥浆固化”工艺,通过实时监测调整泥浆配比,形成稳定护壁,防止塌孔导致管道损伤。目前,项目第一次扩孔工作已经完成,正在进行第二次扩孔施工作业。

6月12日,为提升跨区域油气管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国家管网集团联合地方政府开展了谷拉河穿越段泄漏应急演练,强化风险防控,保障管道运行及生态环境安全。
目前,谷拉河定向钻穿越工程正稳步推进,其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施工经验为后续类似项目提供了重要参考。未来,随着整体工程建成投产,这条横跨滇桂两省区的能源通道将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云南网记者 周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