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银厂村,位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石登乡澜沧江畔干热河谷地带,长期以来面临耕地零散、劳动力外流、农业效益低等困境。农业生产依赖传统人力耕作方式,效率低下,部分土地甚至面临撂荒风险。单家独户购置使用农机成本高、效益低,村民普遍缺乏购买能力和使用意愿。
水银厂村党总支坚持问题导向,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探索“党组织+农机服务+集体经济+农户”的创新模式。通过组织共建、资源整合、服务下沉,构建起覆盖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开辟了一条党组织引领下的集体增收、群众致富的新路径。

强化组织引领,构建三级联动机制
村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积极争取挂联帮扶单位支持,构建起“帮扶单位投资+村集体管理+专业公司运营”的三级联动机制。帮扶单位投入农机设备,解决初始投入难题;村集体负责设备监管和租金收取;专业农机服务公司承接具体运营,提供专业化服务。这一机制既保障了帮扶资源的有效利用,又确保了农机服务的可持续性。

突出示范带动,培育本土技术力量
针对农机操作与维修技术匮乏这一短板,村党组织着重发挥示范带动效应。村民和松良有一定的农机知识储备和实操经验,在党组织动员下,他成立了兰坪松良农机综合服务有限公司。
党员和松桥负责公司内部的运营管理工作,确保业务得以良性运转;村老妇女主任、党员和六花积极动员妇女同胞参与务工;村党组织还特邀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现场培训,并借助“传帮带”的方式,培育出一批“懂技术、会管理、能服务”的本土技术人才。党员技术骨干在农忙时节奋勇争先,保证农机服务不间断、农时不耽搁,切实成为群众所信赖的“农机先锋队”。
精准对接需求,创新服务供给模式
针对不同农户的差异化需求,村党组织指导农机公司创新服务模式,提供全托管、半托管和单项服务等多种套餐服务。
对于劳动力相对充足的农户,提供耕地、播种、收割等单项服务;对于留守老人家庭,则推出从种到收的全程托管服务。这种灵活的服务方式既满足了多样化需求,又显著降低了农户的生产成本。
村党组织牵头建立“农机服务需求登记”制度,通过村民小组长定期收集农户需求,由村统一协调农机调度。在农忙高峰期,通过错峰作业、联合作业等方式,最大限度提高农机使用效率,确保每一块耕地都能得到及时高效地耕作管理。

促进就业增收,拓展群众致富渠道
农机服务的推广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村党组织将农机服务与促进就地就近就业相结合,优先吸纳脱贫户和留守妇女参与农机服务队。通过专业培训,使他们掌握农机操作、设备维护等技能,实现从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变。
村民范春花在照顾年迈公婆的同时,通过参与农机服务队,日均增收120元,曾经“务工顾家难两全”的困境,变成了“增收顾家两不误”的幸福图景。目前,全村已有20多名村民通过参与农机服务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年均增收0.6万元以上。
这种“家门口”的就业模式,有效缓解了农村“三留守”问题,实现了“务农、务工、顾家”三不误,有效拓展了增收渠道,将农业现代化的成果直接转化为村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为共同富裕注入了稳定“薪”动力,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云南网通讯员 和天勇 和俊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