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条道路的致富牵引力
6.94公里的铁翅公路,如一条玉带飘在山间,一头连着后所镇铁翅村,一头连着胜境街道发家村,不仅方便两村群众的出行,更点燃了产业发展的希望,成为富源县以“动脉工程”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生动写照。
“以前这条路是坑洼狭窄的土路,机动车难以通行,两村群众往来得绕行20多公里山路;现在路修通了,开车15分钟就能到,生产生活都方便多了。”站在路边望着往来车辆,村民杨东华感慨万千。
铁翅公路的起点是后所镇阿依诺村委会铁翅村,这里素有“酸菜之乡”的美誉。村里的铁翅踩缸菜加工厂内,工人们忙着腌制、封装,阵阵酸香扑鼻而来。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曾因道路阻隔,一度“养在深闺人未识”。“过去路不好,酸菜运出去得颠簸1小时,保鲜难,运输成本高,订单多了也不敢接。”加工厂负责人杨永平说。如今公路贯通,运输效率提高,成本大幅降低,酸菜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不仅吸引周边顾客上门采购,更远销省内外市场。
目前,该加工厂年产铁翅踩缸菜300吨、酸菜500吨,产值达600余万元,带动100余户村民种植青菜,户均增收3000元;常年吸纳务工20人,人均年收入3.6万元;季节性吸纳务工50人,人均收入6000元。昔日不起眼的酸菜,如今成了村民口袋里的“真金白银”。
公路另一头是胜境街道洗洋塘社区发家村,坐拥千年古树、古井、古驿道,更留存着红军长征两次过境的红色印记。借着公路通车的东风,村里以“寻千年古树、享天然氧吧、传红色基因、品发家味道”为主题,打造红色文旅示范区。村民们将自家房屋改造成民宿、农家乐,并大面积种植万寿菊、雪莲果、魔芋等经济作物。农旅融合发展让居民的日子愈发红火。
崭新的铁翅公路,让铁翅村的酸菜成为村民增收的“金招牌”,也让发家村的红色文化与生态美景变身旅游“新名片”。随着产业不断壮大、旅游配套持续完善,这条承载着群众期盼的“致富路”,必将越走越宽。(记者 博达 通讯员 夏关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