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个车间释放多重效应
菜市场里品类齐全、各色店铺人来客往,机杼声与孩童嬉闹声交织回荡……走进富源县胜境街道后矿社区,一幅充满烟火气的幸福画卷在眼前铺展。
“这里原来是破旧的老矿区,现在完全蜕变成了宜居宜业的幸福社区。”胜境街道相关负责人感慨道。
后矿社区成立于2002年2月,是典型的厂矿型城市社区,辖区面积2.5平方公里,下辖3个居民小组,现有居民2131户5599人。这里因煤而生、因煤而兴,也因煤而“褪色”。上世纪70年代,省属国有企业云南省后所煤矿在此建矿;90年代,煤炭开采迎来黄金期,社区人员密集、车水马龙。2016年9月,煤矿因去产能政策关闭,不少居民离开了原来的工作岗位,收入明显减少。
如何让社区居民生活更有奔头?“富源县认真贯彻落实曲靖市委、市政府关于就近就地就业的部署要求,立足后矿社区资源禀赋,聚焦电子元器件和食品精深加工两大重点领域,通过现有车间扩容、‘招小商’扩面、强化服务保障等方式,建设‘家门口的务工车间’集聚区,扩大就地就近就业容量。”富源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人介绍。
以后矿社区为试点,富源县积极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与群众就业同向发力,打造就近就地就业示范窗口、小微企业集群发展样板区。通过盘活闲置厂房土地,先后引进核淘魅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赢隆食品加工厂、亿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让“旧巢”引来“新凤”,使“沉睡资产”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
“我们这里采取顾家为主、上班为辅的灵活就业模式,新员工第一个月每天有20元补助,之后转为计件工资,多劳多得。”在亿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车间里,负责人赵加稳正带领20多名员工有序忙碌。该公司通过县城设总厂、乡镇设分厂、家庭设作坊的模式,已带动140人实现就近就业。
“以前我和丈夫在苏州打工,社区引进电子厂后,我们就回来了。现在既有稳定收入,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心里特别踏实。”居民王誉蓉说。
居民王亚凤原本经营着一家小卖部,现在她还把电子元器件带回家,边看店边加工。“客人来了就招呼生意,空闲时就做手工。”灵活的就业方式,让她多了一份可靠的经济来源。
老厂房变身新车间,社区居民变身产业工人,老矿区变身幸福里。如今的后矿社区正以“家门口的务工车间”为支点,撬动社区转型发展,书写老矿区振兴的新篇章。(记者 博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