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四部门联手加强二手车出口管理,怎么看?
题:四部门联手加强二手车出口管理,怎么看?
新华社记者唐诗凝
严控新车以二手车名义出口,规范出口许可证申领与发放,建立企业动态管理及退出机制,持续推动二手车出口健康发展……
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海关总署四部门近日联合发文,进一步加强二手车出口管理工作。这一举措包含哪些要点?对行业发展有何影响?记者采访了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会长王都。
“凭借3.59亿辆汽车保有量以及成熟的供应链和高性价比优势,近年来我国二手车出口实现跨越式增长。”王都援引相关数据表示,二手车出口由2020年的仅4300辆跃升至2024年突破43.6万辆,已经成为中国汽车产业“走出去”的重要力量。
王都说,在此背景下,四部门联合印发进一步加强二手车出口管理工作的通知,并非单纯的“约束性监管”,而是以“引导”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系统性方案——既通过明确规则划定行业底线,促使企业强化自我约束,更通过配套措施助力全行业合规提质,推动二手车出口实现从“规模增长”向“价值增长”的关键跨越。
王都认为,通知聚焦推动构建行业自律长效机制,传递多重信号:以“售后责任绑定”压实自律底线,引导企业回归初心;以“动态信用管理”强化自律约束,提高违规成本;以“负面清单”明确自律红线,消除“模糊地带”。
通知提出,自2026年1月1日起,对申请出口距注册登记日期不满180天(含180天)的车辆,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应指导本地企业补充提交该车辆生产企业出具的《售后维修服务确认书》,对无法提供相关材料的车辆,不予发放出口许可证。
“以‘180天注册期+售后确认书’为核心抓手,将从源头规范以二手车名义出口新车的模式。”王都说,这一要求将“售后责任”与“出口资格”直接绑定,企业需在出口前就规划好售后网点布局、备件供应流程等,避免因售后缺位引发投诉,从而树立“全生命周期服务”的长期思维。
王都表示,这种“责任前置”的约束,本质上是引导企业回归二手车出口“服务全球用户、维护中国制造声誉”的产业初心。
“企业需从单纯追求出口数量,转向提升二手车品质与信息透明度。例如,建立二手车检测评估体系,向海外消费者如实披露行驶里程、维修记录等车况信息;针对不同出口国标准,优化车辆配置,让中国二手车以优质、透明的形象进入国际市场。”王都说。
通知还提出,建立企业动态管理及退出机制,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加强本地二手车出口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对照《二手车出口不诚信行为负面清单》,对企业开展日常监督与动态管理,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及出口竞争秩序。
王都认为,这一机制的核心逻辑是“信用与资格挂钩”。对有不诚信行为的企业进行约谈,对有多次不诚信行为、未及时提供出口车辆维修技术及备件支持、不履行质量保证义务的企业,责令其制定并落实整改措施。在受理审查出口许可证申请时,综合考虑整改落实情况。
“信用评价结果将成为行业合作的重要参考,合规自律的企业更易获得汽车生产企业、海外经销商、金融机构的信任,由此推动‘自律’从‘合规要求’升级为‘竞争优势’。”王都说。
负面清单列出的二手车出口不诚信行为包括出口禁止类车辆、不履行质量保证等义务、伪造或变造相关文件等。王都说,这相当于为企业提供了“自律对照表”。
通知还提出以多项支持措施持续推动二手车出口健康发展。例如,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类贸易促进平台,支持企业开拓多元化市场,鼓励在重点市场建立公共展示交易市场,拓展营销、仓储等综合服务;完善出口配套体系,促进出口企业与物流、金融、第三方质保机构等供应链配套企业的交流合作等。
王都说,这些措施直击行业“碎片化发展”痛点,此前部分中小企业缺乏物流网络、金融支持、售后能力;如今通过生态协同,企业可依托公共服务网点降低海外运营成本,借助金融工具缓解资金压力,通过第三方质保提升消费者信任。
王都表示,我国二手车出口已进入“规范提质”的关键转折期,对行业而言,唯有以自律为根基,守住合规底线、履行社会责任,才能赢得国际市场信任;唯有以协同为路径,政府、行业组织、企业相互配合,才能破解各种难题,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