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让幸福的地方更加幸福——“十四五”期间保山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纪实
水泥路进村入户,农家新居错落有致,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幸福笑脸灿烂绽放……初冬的保山大地,从村头巷尾到农家庭院,从田间地头到工厂车间,处处活力升腾。
“十四五”期间,保山市大力传承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和杨善洲精神,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紧扣“守底线、增动力、促振兴”这一主线,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强化产业带动、就业支撑、综合保障,激发脱贫群众内生动力,以更实举措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让乡亲们收入有来头、生活有盼头,日子越过越红火、越来越幸福。
紧盯监测帮扶 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十四五”期间,保山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织密织牢防返贫保障网,通过高位部署、责任落实、健全风险防范机制等措施,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高位部署推动责任落实。保山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完善市级统筹、县区主体、部门主责、乡村落实的工作格局。以市委书记、市长为双组长,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牵头抓总责。深化拓展支部连支部、干部联到户工作机制,以驻村第一书记为纽带,把派驻村作为派驻单位的党建联系点,开展“手拉手”共建活动,通过真帮实扶有效提升帮扶村发展后劲。
健全线上线下风险防范机制。坚持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消除,全面建立健全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机制,严格落实“早、简、准、实”要求,不断丰富帮扶政策“工具箱”,推行线上线下动态监测帮扶。
在线上,实行农户自主申报、部门数据共享、平台数据分析,云南省政府救助平台累计受理申请事项36327件、办结36266件,办结率99.83%;在线下,实行一月一预警、一月一排查、一月一研判、一月一帮扶的监测机制,共组织开展8次集中排查、50次月监测,识别认定监测对象8768户28276人。截至2025年10月底,全市共有监测对象17828户60122人。
坚持“一户一策”造血式帮扶,落实政府主导帮、集体经济帮、社会共同帮、干部齐心帮、群众互助帮的措施。“十四五”以来,保山市稳定消除返贫风险14992户53470人,消除人数占脱贫人口的88.94%。充分发挥民政救助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的兜底支持作用,低保对象与脱贫人口重合47625人,占低保人数的45.76%。
用心用情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落实落细控辍保学“双线四级”责任体系,构建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学段的资助体系。5年来,全市累计下达教育资助资金25.23亿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413.75万人次,优化校点布局,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公平,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
在医疗保障方面,5年来农村低收入和脱贫人口住院就诊111.68万人次,政策内报销比例达91.60%,大病保险支出5.97亿元,惠及101.52万人次。
在住房保障方面,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累计下达改造补助资金1.39亿元,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704户、农房抗震改造8001户,实现农村危房动态清零。
在饮水安全保障方面,通过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及城乡供水一体化系列三年行动,建成集中式农村供水工程3302件、分散供水工程147件,农村供水总人口达到198.2万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2.22%。
扭住“两个关键” 让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发展产业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途径,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十四五”期间,保山市把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通过政策扶持、品牌打造、科技赋能等措施,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立冬时节,施甸县甸阳镇五福村勐威村民小组的食用菌种植基地菌棚里暖意融融。智能化生产线上,输送带源源不断地运送着菌棒;一旁的烤房内,3名妇女正在分拣、烘烤鸡油菌,这些烘干后的菌子将被打包发往上海、昆明等地。
“以前外出打工顾不了家,现在基地务工每天挣100元,这家门口的饭碗,端得踏实。”五福村村民刘绍花满脸笑容,她不仅通过务工增收,还通过流转土地每年每亩稳拿1000元租金,“旱涝保收,踏实多了。”她高兴地说。
保山市制定“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等,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政策指导,每个脱贫县均培育形成2至3个特色主导产业。5年来,全市累计下达财政衔接资金39.84亿元,其中投入产业24.59亿元、实施项目1583个,产业投入占比61.72%,受益群众1651.22万人次。
为做强做优特色,保山市重点推进咖啡、生猪、茶叶、石斛、核桃、水果蔬菜6个特色农业产业链群建设,打造了“一座保山”“昌宁红茶”等7个区域公用品牌,建成产业基地超1000个,基地产值约50亿元,产业帮扶系统推进。强化利益联结,1480个新型经营主体覆盖带动7.95万户具备产业发展条件和意愿的脱贫户,“双绑率”达100%。推广利益分红型模式,通过“订单收购+分红”“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土地租金+务工工资+返利分红”等方式,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就业稳则民心安,产业兴则百姓富。“十四五”以来,保山市紧抓产业、就业“两个关键”,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完善联农带农富农机制,让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保山市深入推进防返贫就业攻坚行动,认真落实“六个一批”增收要求,聚焦重点区域、重点群体,制定“一户一策”就业帮扶措施,在稳存量、拓增量、提质量、强服务上持续用力,促进更多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5年来,全市累计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15.33万人次,其中省外转移就业95.71万人次、占比18.57%;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84.26万人次,年均在16万人以上。
抓实“雨露计划”和技能培训。为支持脱贫家庭新成长劳动力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保山市大力开展“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累计兑付补助资金1.66亿元,历届毕业生就业率均达90%以上。深入开展“人人持证、技能致富”行动,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75.85万人次,其中脱贫劳动力27.04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7.47万人次。
培育劳务品牌、乡村工匠和致富带头人。创建保山咖啡师、隆阳建工、腾冲玉工、腾冲药师等9个劳务品牌,直接从业14.16万人、带动就业45.7万人。深入实施乡村工匠“双百双千”培育工程,培育认定乡村工匠331人,累计带动群众就业3.89万人。培育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4217人,带动13.09万名群众增收。
扎牢就业帮扶兜底保障网。认真落实乡村公益性岗位补贴、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一次性交通补助、就业帮扶车间吸纳就业奖补等帮扶政策,助力脱贫劳动力就业创业。
5年来,保山市乡村公益性岗位累计安置8.08万脱贫人口就业,兑付岗位补贴6.03亿元;累计兑付13.75万名脱贫人口外出务工一次性交通补助(含外出务工补贴)1.31亿元;51个就业帮扶车间累计吸纳4206名脱贫劳动力,兑付吸纳就业奖补资金171.95万元。
产业带动就业,就业促进产业。如今的保山市各县(市、区),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产业发展与群众就业同频共振,一幅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图景在广袤大地上徐徐铺展。
2020年6月,腾冲市清水镇三家村司莫拉佤族村注册成立党组织领办的司莫拉幸福佤乡旅游专业合作社,60户村民全数参与,实现全民入股,由传统农民向“产业股民”转变。在村党支部带领下,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整合土地后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引导全体村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多种业态,探索出一条强村富民的新路径。2024年,合作社实现收益110余万元,实现了支部有作为、群众得实惠、集体有增收的目标。清水镇副镇长、三家村党总支书记赵家清介绍,合作社成立以来,已累计分红5次,累计金额达93.9万元。
数据显示,保山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20年的13426元增长至2024年18304元,年均增长8.06%。
学用“千万工程”经验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走进隆阳区河图街道大官庙社区,白墙青瓦的小院错落有致,房前屋后干净整洁,绿树红花相互映衬。
提起近几年家门口的变化,村民付发刚赞不绝口。过去,社区道路狭窄、房屋拥挤,没有雨污分流排水管,村内污水横流。自从村里的生活污水全部集中收集处理后,生活环境完全变了样。
自开展绿美乡村三年行动以来,隆阳区通过科学规划“布绿”、拆违治乱“建绿”、因地制宜“补绿”、发动群众“护绿”,全区绿美乡村建设取得明显实效。
截至目前,全区共成功创建省级绿美乡镇2个、省级绿美村庄7个、市级绿美村庄336个;累计完成绿化面积17.82万平方米、植树4.54万株,建设美丽庭院9899个;改造新增小花园3812个、小菜园4914个、小果园1910个。
“十四五”期间,保山市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千万工程”经验的带动引领下,越来越多的村庄变得更美丽、更宜居,群众增收有路、致富有道,幸福日子更有盼头。
水泥道路宽敞平整,村容村貌干净整洁,文化广场设施齐全,美丽庭院花香四溢,小公园一步一景,“清廉池”碧波荡漾……清新美丽的画卷尽收眼底。行走在保山市的广大乡村,这样的场景比比皆是。
扮靓乡村底色。“十四五”期间,保山市完成改建农村卫生户厕74836座,建设常住户100户以上自然村公厕727座,农村卫生户厕覆盖率达82.76%;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行政村581个、治理(管控)率达66.67%;65个乡镇镇区生活垃圾设施覆盖率达100%,7182个自然村垃圾得到有效收集处理,自然村生活设施覆盖率达95.43%。按照“村庄美、设施全、服务优、产业兴、治理好、乡风和、百姓富、集体强”的要求,全市建设乡村振兴示范村58个。
增强农村活力。“十四五”以来,保山市持续擦亮“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保山品牌,培育打造了隆阳金鸡、腾冲东山和龙陵邦腊掌等50多个乡村旅居重点村。加快农村直播电商产业发展,鼓励农户开展基地直播、庭院直播,实现“村村有主播、万物皆可卖”的聚势赋能。
提升治理成效。保山市强化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功能,完善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网格化、信息化等治理方式,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全市76个乡镇(街道)行政村通过积分制、清单制等方式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四议两公开”制度实现村级全覆盖,人民调解委员会实现乡镇(街道)、村(社区)全覆盖,“警调对接工作室”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十四五”期间,全市累计建成法治文化阵地51个,共培训选聘“法律明白人”6089名,创成县级以上文明乡镇58个、占比85.29%,县级以上文明村731个、占比86.71%。
与此同时,全市还修订村规民约843个,建立乡贤理事会201个、道德评议会128个、社会治理服务组织118个,创成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98个,3个案例入选全省乡村治理典型案例。2023年11月,隆阳区杨柳白族彝族乡首创的“关注帮扶”预防化解家庭纠纷工作法,被中央政法委评选为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先进单位。
腾冲市猴桥镇猴桥村充分利用当地群众“烤火”的生活习惯,以“火塘会议”为载体,探索农村文明实践的路径,持续实施阵地培育、理论宣讲、文化传承等活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等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该做法获评全国文明乡风建设十大优秀案例。
伴随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铿锵步伐,在保山大地,乡村正在变美、农业正在变强、百姓生活正在变富,幸福的地方越来越幸福。(记者 李建国 杨艳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