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省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创新型云南建设
记者从11月20日举行的云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新闻发布会·创新型云南建设专场上了解到,“十四五”时期,我省深入实施科教兴滇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创新型云南建设,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云南篇章奠定了坚实的科技基础。
“十四五”以来,省级财政科技投入总量和增速均位居西部省区前列,带动全社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大幅增长,总量达到367.38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了49.3%。研发投入强度(R&D经费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从1%提升至1.17%。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4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达3840家,实现3年翻一番,增速连年保持全国前列;在国内科创资源富集地区举办“彩云汇”双创大赛,推动省内237家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招引200余家科技型企业入滇落地,为全省注入了发展新动能。全省R&D人员突破13万人,较“十三五”末增长34.6%;2021年、2023年院士增选中,新增两院院士6人,位居西部地区前列;累计引育科技领军人才51人,引进高端专家139人,人才“磁场”效应不断增强;创新产才融合服务机制,选聘242位科技副总、86位银龄科技专家,“一对一”精准服务骨干企业。此外,我省强化政策顶层设计,持续优化科技创新政策法规体系;积极推动科技人才评价与激励改革,充分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提升创新资源配置效率,首次面向全球发布重大“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在全国率先实行科技计划项目资金管理正负面清单制度,创新生态持续优化提升。
“十四五”时期,我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突破,培育具有云南特色的新质生产力。科技赋能资源型产业做强做优做大,成功开发出高纯铟、超微二丁基氧化锡、铝箔材料等一大批高端产品;推动磷资源实现高值化利用,综合利用率从2022年的36.6%提升至2024年的77.4%;构建较为完整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引育水稻、马铃薯、鲜切花、咖啡等新品种1574个,带动新增产值300多亿元。云上黑山羊被列为畜禽类全国主导品种。科技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实施稀贵金属材料基因工程,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新材料研发,显著提升了稀贵金属材料预测、发现和设计开发效率,推动滇中稀贵金属集群入围2024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短波红外探测器核心指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研发自动化物流装备、堆垛机、穿梭车等关键设备应用于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支持创新药研发,生物医药领域2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生物医药营业收入年均增速6.5%。科技引领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生物制造实现关键技术突破,相关产品进入食品添加剂、药用辅料等高端市场;在异种器官移植领域,先后开发出从单基因到13基因编辑异种器官移植供体猪,并实现量产;在干细胞领域,细胞I类新药“人胎盘绒毛膜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获临床批件;卫星遥感技术应用于40余类场景,累计创收近亿元。在全国率先实现利用固态储氢技术储存离网光伏电量,并成功稳定发电并网,有效解决了可再生能源存储与调峰难题。
“十四五”以来,我省完善省级科技特派员体系,推动“科技特派团+农业经营主体”工作,实现科技特派团县(市、区)全覆盖,转化应用科技成果800余项,带动新增产值超60亿元,形成了科技服务“三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局面。推动医疗健康服务普惠于民,开发了基于新材料研发的骨科器械3D打印精准制造技术,精准医疗实现重要突破;围绕云南丰富药食兼用资源,突破功能因子发掘与制造关键技术瓶颈,使更多优质、安全的大健康产品惠及群众;联合清华大学开展科研攻关,运用生物技术有效阻隔登革热病毒传播,研究成果入选2024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聚焦保护治理布局科研体系,重点湖泊水质持续改善。科普队伍持续壮大,全省科普专兼职人员突破10万人,建成各类科普基地超过200家;全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从7.3%提升至12%,增速居西部地区前列。
在科技开放合作方面,“十四五”以来,我省连续举办3届腾冲科学家论坛,累计引进人才项目496个、招商项目780个,有效链接全球高端智力与创新资源;成功举办中国—南亚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等系列国际科技交流活动,吸引全球36个国家和地区的348个项目参加国际双创大赛;累计选派320余名国际科技特派员赴“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技术服务,建成140个国际联合创新平台;实施“智汇云南”计划,吸引近200名外籍青年科学家来滇创新创业。深化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以及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的科技合作,集聚创新资源、促进成果转化方面,成为科技合作与人才交流的热土。(记者 季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