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办,中国—东盟香蕉产业联盟、南方农村报社、农财网香蕉通联合承办的2018第三届东南亚(红河)香蕉产业链品牌企业展暨国际香蕉产业发展峰会在蒙自市红河大剧院召开。来自我国及东南亚国家的1000余名专家学者、种苗企业负责人、采购商、终端品牌商及香蕉种植户参加。
据了解,东南亚(红河)香蕉产业链品牌企业展暨国际香蕉产业发展峰会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年,辐射上万人次,成为中国乃至东南亚最具影响力的品牌盛会。
这次盛会的主要议题是:进口香蕉数量年年上升,国内香蕉市场竞争激烈,枯萎病步步相逼,云南山地香蕉如何“破局”?
会上,河口县水果技术推广站高级农艺师何琨说:目前,红河香蕉种植总面积已超过70万亩,产值30多亿元,在国内外都已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由于红河香蕉一般都种植在海拔400米—800米的山坡上,所生产的香蕉可溶性糖含量高、碳水化合物含量高而果实水分含量低、粗纤维少等特殊品质,造就了肉质柔软、香甜味浓、自然保鲜期长等特点,被称之“世界上最香最甜的香蕉”。所以,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红河山地香蕉就闻名遐迩。
但是,山地种植虽然给红河香蕉无可复制的口感优势,但也带来难以突破的困境。山地管理粗放,难以规模标准化运作,外表擦伤严重,在“香蕉卖皮不卖肉”这一行规下,山地香蕉在“颜值”上比进口蕉以及国内其他产区略逊一筹。特别是枯萎病的侵袭,更是严重影响了山地香蕉的产量和质量。
据何琨介绍,近几年,枯萎病在云南产区的蔓延速度加快,香蕉基地从平地一步步向山地转移。原本适宜在400米—800米种植的香蕉,开始向800米—1000米海拔地区转移。虽然枯萎病在高海拔山区蔓延速度放缓,但易受寒潮侵袭。海拔每上升100米,温度就下降0.5℃—0.6℃。2017年冬季以来,香蕉总体行情向好,但却遭遇了3轮短期寒潮,导致高海拔山地香蕉严重减产甚至绝产。河口县一位山地香蕉种植户黄先生从十几亩规模慢慢发展到一千余亩,但在去年冬季,没有扛住寒潮打击,近千亩香蕉毁于一旦,数百万打了水漂。
即便有寒潮影响,高海拔山地香蕉还是供不应求。河口县香蕉协会会长、河口县明星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德明感叹地说:“以后三年是机遇期,但当地已经没有多少净土了。”
具有农资经销商和香蕉种植户双重身份的杨云清认为,今后的香蕉发展,必须重在修护土壤和打响品牌上下功夫。他说,香蕉产业连续三年价格低迷,加上枯萎病威胁,不少种植户亏损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种植散户对土壤保护意识薄弱,施肥理念陈旧,多数放任不管;而外地投资大户又只注重短期效益,大肥大水,对土壤破坏太多,种三五年就要换地,造成部分种植户对香蕉产业倍感失望,转而发展其它水果品种,一时间,柑橘、蜜柚、芒果、菠萝蜜等替代香蕉的果品迅猛发展。但仍有一些蕉农默默坚守,他们通过做好修护土壤和防好枯萎病等措施,在香蕉种植过程中获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其中,河口三宝香蕉代办公司负责人文立军,在河口坝洒农场种植1200亩香蕉。去年冬季以来,他的香蕉基地出货时间在11月至今年3月,赶上云南最好行情,1200亩香蕉收入近600万元,成为近年来当地香蕉种植收益较高的种植户之一。还有金平县顶岗村的王代华也种植了500多亩香蕉,防控黄叶病很有一套:他发现河流是黄叶病的主要媒介,就投资4万多元铺设滴灌设备;他发现地虫易土传黄叶病,就从蕉苗种下10天后做好治虫工作;他发现人员流动也是黄叶病的主要途径,就专门培养一批自己的蕉工,穿上专用的鞋子,使用专门的工具……他把抗黄工作精确到每一个细节,在其它蕉园被黄叶病逼得节节败退时,他种植长达5年半的蕉园感染率竟然不到0.5%。
除此之外,要让云南山地香蕉顺利“破局”的办法,就是要注重品牌建设。河口县的周德明通过协会的影响力,与政府部门、媒体进行合作,在消费终端推出河口“味极好”山地香蕉。通过近几年的精心打造,河口“味极好”山地香蕉不仅成为红河州山地香蕉的代表,还成为云南山地香蕉的代表,并于2017年7月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技术审查,顺利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成为云南省第一个、全国第七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区域性香蕉。
周德明说,“以后,我还要尝试小包装香蕉。目前都乐在日韩国家已经有经验可参考,随着中国消费升级,未来小包装香蕉在中国大型超市也将流行起来。”
此次峰会还同时举办了“扬帆一带一路,振兴万乡千村——中国土壤生态修护暨农技推广大行动”会议和云南柑橘等高原特色水果交流会。云南水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舒群、贵州西洋实业有限公司市场部部长邹会宇、国家柑橘产业技术体系栽培与土肥研究室主任彭良志等专家,从云南高原特色水果发展路径、云南酸土改良及优质高产方案、云南特色柑橘产业发展前瞻等方面展开了交流探讨,为促进云南香蕉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云南高原特色水果销售与山地蕉品牌的新路径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林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