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财经频道 >> 专题 >> 正文
自贸区昆明片区对污染类项目坚持“一票否决”
发布时间:2021年08月27日 20:52:00  来源: 新华网

  原标题:自贸区昆明片区对污染类项目坚持“一票否决”

  8月27日,中国(云南)自贸区昆明片区(昆明经开区)举行“生态环境·法律服务”制度创新专题新闻发布会,对园区相关改革创新案例进行介绍。

发布会现场。新华网发(昆明经开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据了解,一年来,昆明片区大力实施清洁生产,把节能降耗、减污增效责任压实落细。“2020年昆明片区9项基本条件、28个指标全部通过国家线,其中,人均工业增加值高出国家线31.2%,单位工业增加值氨氮、二氧化硫排放量较国家线分别下降95%、70%。”区制度创新部副部长董佳介绍,昆明片区先后投入21亿元,累计完成55个重点项目环保类基础设施配套,扶持了一批绿色食品、绿色建材、绿色能源等骨干企业成长壮大;在招商引资中,始终树立滇池流域生态环保红线,严控准入门槛,对耗能类、污染类项目坚持“一票否决”。

  与此同时,昆明市生态环境局经开分局通过运用质量管理体系指导监察执法精细化管控,在实际工作中直面历史遗留问题,广泛运用法治思维,建立执法保障机制,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集成化整治,不断提升监管效能。截至目前,今年昆明片区环境监察执法大队共计检查辖区企业1000余家,实施环境行政处罚案件立案87件,罚款总金额764.61万元,无行政复议。

  新闻拓展

  为落实“开门办自贸”理念,营造先行先试氛围,中国(云南)自贸区昆明片区(昆明经开区)已在官方网站和“自贸昆明”微信公众号上开通了“自贸建言献策申报窗口”,面向社会征求案例线索、意见建议,创新线索经管委会采纳的奖励2千元、创新线索落地实施并形成创新案例的,可获2万-10万不等奖励。

  以下为此次发布的自贸区昆明片区(昆明经开区)制度创新案例。

  第一个案例

  打造生态工业园区示范样本 提升昆明片区绿色动能

  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是在工业经济领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是实现产业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新时代国家生态环境战略的本质要求,是打造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园区,实现经济绿色转型的必由之路。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创建,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城融合的助推、园区经济结构稳定和抵御市场风险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园区招商、高质量发展擦亮了“金字招牌”。

  主要做法

  一是务实创新,聚焦循环经济。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把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融入自贸建设全领域、全过程,着力打造产业共生、资源循环、自然和谐、环境优美、绿色低碳的工业园区。大力实施清洁生产,把节能降耗、减污增效责任压实落细,云内动力、锡业锡材等园区企业获评全国绿色工厂称号。严格执行高污燃料禁燃令,建成一批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场,循环经济示范功能有效发挥。

  二是强化基建,坚持绿色转型。先后投入21亿元,累计完成55个重点项目环保类基础设施配套。扶持一批绿色食品、绿色建材、绿色能源等骨干企业成长壮大,大幅提升区域经济“绿色动能”。在招商引资中,始终树立滇池流域生态环保红线,严控准入门槛,对耗能类、污染类项目坚持“一票否决”,鼓励企业开展循环经济提升、清洁产能改造、管理体系认证等工作,做好“产业留白”“生态增绿”。

  三是数据赋能,创新无感监察。建设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和企业环保数据库,智慧城市智能中心“城市环境监测应急模块”与“环保信息系统”常态运行,实现了大气指标自动监测、工厂排污检查24小时在线、“散乱污”小作坊整治动态跟踪、“双随机一公开”网格管理、重点污染源远程预警等新功能,探索形成了环境无感监察全覆盖。

  四是刀刃向内,坚持真督实查。加强环保监管力度,倒逼企业达标排放,巩固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等专项督察成果。成立环境监察执法队伍,实现环境监管常态化。大力推进园林绿化、绿色建设等细胞工程。持续加大生态恢复力度,开展宁静小区、绿色社区、绿色校园创建活动,组织环保宣传文艺演出、主题活动,鼓励公众参与,强化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实践效果

  一是国家园区成功获批。经过多年努力,2020年园区9项基本条件、28个指标全部通过国家线,其中,人均工业增加值高出国家线31.2%,单位工业增加值氨氮、二氧化硫排放量较国家线分别下降95%、70%。12月24日经生态环境部、商务部、科技部三部委联合审核批复,入列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西南第二、云南首家)。  

  二是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落实完善河长制,3条入滇河道整治初战告捷,洛龙河水质稳定在Ⅱ类、宝象河、马料河全部升至Ⅲ类,白鹭、野鸭等水禽重新栖息河畔。蓝天保卫战全面打响,鼓励企业使用清洁能源,落实大气减排目标,抓实扬尘联防联控,全区空气质量稳居国家二级标准,年均优良率保持98%以上,为“昆明蓝”做出贡献。

  三是循环经济初步形成。2座污水处理厂(普照和倪家营)完成中水再生利用升级改造,再生水管网分布达150余公里。云内动力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链基本建成,废砂再生项目每年可减排废砂15000吨、废屑回熔项目每年减少铁屑2300吨,整机包装铁架循环利用项目每年可节约木材5664立方米。

  四是产业提速与绿色扩容双增长。2020年全区规上装备制造业产值157.4亿元、增长31.3%;光电子信息工业总产值实现倍增。滇池东岸关停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总治理面积10.53平方千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8%,建成省级绿色学校5家,市级绿色学校11家、绿色社区2家、环境教育基地3家。实现了“绿道穿城、出门见绿”。

  第二个案例

  生态环境监察执法精细化管控新模式

  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实施、中央环保督察以及“回头看”工作对环境监察执法水平提出了新要求。生态环境分局通过运用质量管理体系指导监察执法精细化管控,在实际工作中,直面历史遗留问题,广泛运用法治思维,建立执法保障机制,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集成化整治,不断提升监管效能,着力打造生态环境监察执法自贸铁军。

  主要措施和做法

  一是坚持四分法,创新“1+X”模式。四分法即制定“月度工作提示单”,按照“常规、专项、临时、机动”分4类明确任务,适时动态增补,确保监管无遗漏。“1+X”即以某一个案或投诉件为重点工作,配套整体行业或区域专项整治方案,例如,大气污染防治方案作为重点工作方案,配套沥青行业整治、工业园区整治、夜间施工整治、混凝土搅拌行业整治等专项整治方案,避免类似问题在同一行业重复出现。

  二是严格内部考核,复盘高频问题。主动邀请部门改非领导成立督查组,对环境监察执法大队的工作计划执行情况、投诉件查处情况、行政处罚卷宗水平、工作台账资料归档等方面监督考核,实现工作的持续改进。请法律顾问每年对案卷审查高频问题总结复盘,对各类案件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改进提升意见,大队针对反馈问题意见组织全体人员学习,避免问题反复改、改反复。

  三是投诉“最多查一次”,回访核查落实处。建立投诉件“最多查一次、包案到个人”处理原则,确保一查到底、一人包干、一步到位,避免“改反复、反复改”重复执法;落实“三级审查”,中队负责投诉件归档,大队每月随机抽查,以回访群众满意为结案标准。分局组织随机现场核查,确保投诉问题整改到位。

  四是实行治污排查“多图合一”,应急物资2×2保障。建立治污排查“多图合一”机制,暨园区企业分布图、雨污水管网排口图、环保管理人表、企业联系人表“多图合一”,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精准防控”。建立应急物资“2x2”保障机制,即在供应方面与两家企业建立供货关系,定期核查供应底数;在储备方面在抓好分局储备常规应急物资的同时,指定企业储备专业应急物资,第一时间实现应急物资调配。

  五是建立闭环保障机制,确保执法结果公证严肃。在监测保障上,通过服务外包方式,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执法监测服务,确保数据专业可信;在审核保障上,聘请专业律师对执法卷宗开展案件质量和执法人员“双审核”;在评估保障上,对已建成项目实际投资额与备案金额不一致的,由第三方评估机构对违法企业开展资产评估,避免漏罚少罚;在执行保障上,不配合执行环保处罚的企业,委托律师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实践效果

  一是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做实落深。认真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转办问题的调查推进和整改落实,共完成牵头主办转办件13个,配合协办转办件2个。

  二是各类环境违法得到有效查处。截至目前,今年区环境监察执法大队共计检查辖区企业1000余家,实施环境行政处罚案件立案87件,罚款总金额764.61万元。无行政复议。

  三是信访投诉问题得到及时解决。截至目前,受理12369、12345、电话投诉以及其他各级转办生态环保问题类投诉件450件,并全部按时限及时办理和回复,办结率100%。

  第三个案例

  移动公证平台“聚方便” 赋能公共法律服务新体验

  “过去公证上门办,现在公证在线办”。昆明片区明信公证处积极响应“放管服”改革要求,自主创新服务模式,于2018年11月上线了全国首个“移动公证”综合法律服务平台——“聚方便”。该平台利用移动网络、远程视频、CA签字等技术对传统公证业务实施流程再造,通过线上接件、无纸传输、远程面签、电子证书等环节,实现了近50个公证事项“最多跑一次”,若当事人选择线下邮寄公证书,则可实现“一次都不跑”。该模式大大缩短了公证时间,让公共法律服务实现了“以当事人为中心”安全、高效、便民的新体验。

  主要措施和做法

  一是远程办证。通过在线咨询、在线申办及智能预约办证功能,实现近百个公证事项“在线咨询、在线预约”;全部进度、票据“实时查询、实时下载”;尤其在疫情期间,通过远程线上服务,连接异地、境外、限制区域等特殊环境,为不能见面、不宜面签的当事人提供高效便利的法律服务,解决当事人、相关机构的痛点难点。

  二是飞柜办证。针对边疆民族地区公共法律服务供给相对不足的实际问题,“聚方便”平台专门研发了边疆少数民族业务场景,公证员通过手机端“飞柜”模块,即可完成人脸识别、身份比对、信息录入、资料采集、电子签名等业务。通俗地讲,就是把司法文书卷柜搬到了手机上,公证员可实现“移动巡回”办证,服务半径与办理效率大大提升。聚方便接入12348法律服务咨询平台,群众动动手指就能实现“找律师”“调解纠纷”便民功能,助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打通公共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

  三是预约办证。当事人不能在工作时间正常申办的,平台可提供节假日预约、工作日错峰服务;无法现场办理的,平台可通过远程、“飞柜”等功能在线办理,解决公证在不同语言、不同时间、不同地域、不同进度的签署难题;对海外办公、出国留学、出境旅游、疫情隔离中急需快捷公证的,可通过AI客服咨询立即发起公证申请。

  实践效果

  一是平台应用实践成效突出。上线运行至今,平台入驻公证处达13家,服务范围拓展至全省,累积服务当事人超过11万人次;提供线上面签“最多跑一次”公证服务突破1万人次,办理“一次都不跑”公证事项超过3000件,为当事人办理学历、证照跨省通办乃至跨境办理提供了便捷渠道。

  二是实现了当事人原地办证。全面突出当事人视角,大部分高频公证业务均可在线上自助完成。在实践中,一位远在外地的当事人通过聚方便平台不到3小时即完成了线上办理,第三天就收到了邮寄的公证书,切身感受到了来自昆明片区的“公证速度”和“服务温度”。

  三是提升公证行业整体效率。面对公正市场的需求变化,公证员用手机受理外出工单逐渐成为常态,物理空间不再是公证员的履职阻碍;“人脸识别+身份核验”等数字认证加密技术充分保障了当事人信息安全;费用与工单关联,电子发票实时推送,无需二次整理,错误率少,整体公证效率大幅提升。

责任编辑:赵津津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