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杰地灵的文山市平坝镇是久负盛名的三七之乡,茂密的植被、温凉的气候、肥沃的土壤,孕育出品质上乘的“南国神草”。日前,由云南省投资促进局和云南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举办的“投资云南‘链’强中药材”全媒体采访组走进三七之乡文山,探寻三七产业升级,助民增收的故事。
眼下,正是三七生长的关键时期。走进位于平坝镇二道箐村的云南七丹药业三七GAP种植基地里,搬运肥料、施肥、除草……10多位工人正在黑色遮阳网下辛勤劳作,“以前自己也种三七,现在来基地管理,上手快,一个月收入能有3000多。”三年前,来自文山市兴街乡牛么地村的村民徐天林夫妻俩到基地务工,三年下来,夫妻二人收入可观,还能就近顾家。
“三七比较‘娇气’,得要精心呵护。”基地负责人唐华磊说,从整地搭棚到播种移栽、从田间管理到采收加工,三七生长的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人工,在180亩的二年生三七地,日常田间管理就需要20余人,每到种植、采花、采挖时节,用工量能达到100余人,收入每天在100—120元之间。据介绍,通过土地流转、提供种苗、技术帮扶、收购原料、开发产品等方式,云南七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带动全州近1000户农户增收,实现长期稳定就业300余人,解决临时就业5000余人。
在平坝镇,还有5家中药材公司,4家合作社建设三七种植基地,通过“企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积极探索建立“521”联农带农机制,全镇发展中药材种植1.9万余亩,可实现产值16亿元,带动群众增收近4.9亿元,户均增收6.08万元,人均增收1.3万元。
近年来,文山州贯彻落实云南省产业强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围绕打造世界“三七之都”发展定位,做好三七种植、加工、交易、品牌打造、企业上市等“文章”,推进三七全产业链发展,努力把三七打造成为千亿级产业,让古老的“南国神草”焕发新生,也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增收致富的机会。
“创新联农带农模式,文山州采取‘公司+基地+科技+农户’‘专业种植大户+基地+农户’等模式,引导农民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带动群众种植三七9.53万亩,‘七农’实现销售收入25.6亿元。”文山州三七中医药发展中心产业信息科负责人刘倩婧介绍。其中,云南白药七花公司以签订委托种植协议的模式,与36户“七农”合作共建三七种植基地42个5200余亩,为合作“七农”提供产地初加工服务,帮助代销三七(干品)780吨,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土地流转收益1248万元。
在加工端,联农带农成效同样显著。在华信三七科技有限公司产品分装车间内,工人们正忙着将产品装盒、装罐、喷码、打包、入库……“最多的时候用工量有80多人,通过种植、加工等产业的带动,公司每年可提供短期用工近10000人次,每人可实现月收入近7500元,固定就业带动近200人,每人实现年收入近60000元。”华信三七科技有限公司综合部经理李明欢说。
以产业带动就业促农增收,发挥龙头企业、园区带动就业作用,文山州培育了特安呐、苗乡、金七、七丹等本土企业,引进了云南白药、天士力等一批知名企业落户文山,围绕种植、清洗、加工、仓储、检测、销售、售后各环节,优先吸纳本地群众实现就业,重点企业聘用员工2200余人,三七市场每天解决临时用工3000人左右,线上线下三七商贸从业人员2.6万余人。
2023年,文山州三七产业实现综合总产值收入178.95亿元,解决长期用工2万余人,临时用工600万余人次,估算增加群众劳务收入16亿元。以三七为主的中药材全产业链累计解决社会用工18.6万余人,群众实现务工收入52.48亿元,人均增收2.8万元,更多群众实现就业顾家两不误。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 王世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