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财经频道 >> 正文
投资云南 “链”强中药材丨以科技创新引领云南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访云南省中药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西南中药材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红河学院教授杨生超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15日 16:02:33  来源: 云南日报-云新闻客户端

  原标题:投资云南 “链”强中药材丨以科技创新引领云南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访云南省中药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西南中药材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红河学院教授杨生超

  中药材产业作为云南极具产业价值的生物资源产业,近年来展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近日,由云南省投资促进局和云南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举办的“投资云南‘链’强中药材”全媒体采访组,对云南省中药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西南中药材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红河学院教授杨生超进行专访,就云南中药材产业如何以创新引领实现高质量发展进行交流。

  云南中药材产业迎来发展风口

  “近年来,中药材产业的高成长性尤为显著,其爆发性的增长见证了产业的巨大潜力。”杨生超表示,中药材产业不仅具有高产业价值,单位面积产值远超传统农作物,而且作为面向未来的健康产业,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其高成长性和多元化融合的特性,使得中药材产业完全能够成为云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高产业价值是其最突出的特点。”他表示,中药材的单位面积产业产值远超传统农作物的平均水平,平均产业产值超过5000元,而传统农作物每亩产值大多在1000多元左右。

  作为面向未来的健康产业,中药材产业服务于人类健康,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和世界发达国家的健康保健水平相比,中药材产业在人类保健产业方面的水平仍有待提升,因此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中药材产业具有高成长性。”他提到,从过去的弱小产业到如今的庞大规模,这种成长性不仅体现在产业规模的扩大上,更体现在产业质量的提升和产业链的延伸上。“这个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蝶变过程,让我们更好地看到了产业的前景。”

  在他看来,中药材产业也是一个多元化融合的产业,可以与农业、工业、旅游等多个领域融合发展,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注入新的活力,推动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

  以品种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团队从2002年组建开始,主要围绕如何种植优质药材的问题展开研究。”杨生超表示,在中药材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杨生超及其团队,通过22年的实践和研究,围绕云南产区的三七、灯盏花、天麻、铁皮石斛、紫皮石斛、黄精、重楼、草乌、续断、川贝母、当归等29种药用植物累计选育了92个药用植物新品种,这些新品种内在质量和产量显著提高,已经有30多个品种在生产上得到规模化推广并且取得良好效果。

  为解决三七缺乏品种、连作障碍等问题,团队通过25年的科技创新,利用基因测序、分子标记等技术,对三七进行遗传改良和品种选育,取得了显著成效,成功选育了13个新品种,其中5个新品种已经得到规模化推广,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0600亩。“1万多亩的推广面积对于三年才能繁殖一代的三七而言,是革命性的事件,三七从没有品种到有了品种支撑,为未来加快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另一个案例是灯盏花,团队通过选育新品种和推广种植技术,在2009年选育了云南省第一个新品种,使得整个灯盏花产期开始有品种,如今灯盏花品种覆盖度已经达到百分之八九十以上。“在第二代灯盏花品种逐渐接替第一代后,云南灯盏花有效成分含量达到药典的10倍,是其他野生药材的5—6倍,是其他地方栽培药材的2—3倍。”

  在优质品种支撑下,红河成功打造灯盏花产区,有效保护了野生资源。团队还开发了灯盏花提取物等系列产品,延长了中药材种植产业链,提高了附加值。

  “近年来,以云南农大西南中药材国家中心郝冰副教授为代表的科研团队,在中药材的品种选育、技术创新以及产品开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云南中药材产业的升级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杨生超介绍,团队在天麻的选育上取得了重要突破,成功培育出翡翠天麻一号和翡翠天麻二号,这两个新品种在腾冲产区得到了验证,并有望打造出一个独特的翡翠天麻产区。这一成果不仅丰富了天麻的品种资源,也为云南中药材产业的品种制度化提供了有力支持。“预计到年底,产值将突破1亿元,3年后将突破10亿元,成为通过品种技术创新推进整个产业升级的典型案例。”

  加强产品开发助力产业链延长

  “目前,我们团队正致力于解决中药材种植中的安全性问题,特别是农药残留问题。例如,经过多年实践,我们发现在云南高海拔的林下地区,可以种植有机西洋参。”杨生超介绍,通过践行中药材回归山野林中的理念,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实现了中药材的绿色生产。同时,团队还积极探索中药材的生物学特性,以更好地把握其生长规律,生产出优质药材。

  “中药材大规模种植后,面临的更大挑战是产业链如何延伸,需要开发更多大健康产品,如食品、保健品和日化产品,实现中药材产品化和全产业链发展。”杨生超表示,在省科技厅等机构的支持下,团队加入了云南特色植物提取实验室,在日化产品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开发出一系列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如黄精系列产品、天麻系列产品、石斛系列产品和三七茎叶系列产品等,“这些产品的开发不仅提高了中药材的附加值,也为云南中药材产业的升级提供了新的动力。”

  杨生超团队还完成了一项极富特色的工作——合成生物学,通过多年探索,已经实现若干重要的人参皂苷单体的生物合成,以前沿生物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的道路,为云南的资源优势“留后手”。

  对于云南中药材产业的未来发展,杨生超建议,必须加强产业的科技创新。中药材种类繁多,生物学特性各异,只有深入了解这些特性和规律,才能更好地把握它们,生产出优质药材。因此,需要持续加大科研投入,推动中药材种植、加工、产品开发等方面的技术创新。

  其次,要持续抓好高品质产业基地建设。云南中药材已成为全国最大、最具品牌的中药材产区之一,其高品质产区建设是显著特征,要继续加强产业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提高中药材的品质和竞争力。

  “此外,还要加强大健康产品的开发,虽然云南是中药材的第一产区,但全产业链的发展仍需加强。”他建议,特别是大健康产品的开发,如以三七茎叶和细根为基础开发的改善睡眠、滋养神经、改善记忆的产品等,这些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产业价值。

  “这是一条栉风沐雨、未曾停歇且充满荆棘的道路,让我们收获了另一番感受,找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杨生超表示,团队有信心,也有责任和能力以科技创新为云南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记者 杨抒燕 段毅 王一帆)

责任编辑:王静姝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