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财经频道 >> 人物 >> 正文
刀正富:将“泥饭碗”变成“金饭碗”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03日 18:29:00  来源: 云南日报

原标题:刀正富:将“泥饭碗”变成“金饭碗”

“傣族土陶与傣族的生活息息相关,技艺传女不传男。我因车祸受伤无法做其他工作后,便专心做起了土陶。”在有“花腰傣之乡”美誉的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刀正富带动身边的群众从事土陶制作,产品远销全国多地,实现助农增收。

49岁的刀正富家住戛洒江畔、哀牢山下的戛洒镇土锅寨,这里是远近闻名的制陶寨。傣族土陶制作历史悠久,主要制作用于装水装米的陶罐、煮茶的陶壶等生活用品。2006年,傣族土陶制作技艺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刀正富之前在当地一家企业上班,2000年因车祸致残后,决定跟母亲学习制陶。经过不懈努力,2014年,他成为了该项技艺的玉溪市级传承人。

制陶先要选择当地较好的黏土,在家堆放一年以上,之后根据需要,进行舂土、筛选、和泥、拉坯、晒坯、堆烧。传统烧陶使用稻草等做燃料,需烧10小时,电烧仅需3小时。

“残联等部门支持我创业,推荐 我参加相关培训,到各地展销等。”刀正富说,通过不断学习和专家帮助,他除了制作生活用品外,也结合旅游市场需求推出土陶工艺品,并融入傣族文化,将“泥饭碗”变成“金饭碗”。

在土锅寨,刀正富制作的土陶产品供不应求。2021年,刀正富到镇上花腰田间民俗文化村开设自己的工作室,代销村民的土陶产品,同时提供研学,每年定期到周边学校讲授傣族土陶历史、文化及制作工艺等。“作为一名传承人,我会保护、传承好傣族土陶制作技艺,同时也会持续创新,丰富产品,满足旅游市场需要。”他说。

近年来,戛洒镇深入挖掘花腰傣刺绣、傣族土陶、竹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快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共吸纳残疾人就地就业176人次。(通讯员 黄兴鸿)

责任编辑:赵津津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