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在宁蒗彝族自治县新营盘乡药草坪村,果农正在分拣、装箱苹果。“眼下是‘2700苹果’收尾售卖期,‘2700苹果’一直很受欢迎,主要销往北京、上海等地。”药草坪村党总支书记金古以干说。
新营盘乡种植苹果历史悠久,以前种植的苹果果小卖不出好价钱,后来在宁蒗恒泰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药草坪村“2700苹果”基地党支部的引领下,发展以苹果为主的高原特色综合产业,推动苹果高产、企业发展、群众增收,走出了一条企业与群众共助共建、共生共融、共联共享、共促共赢之路。
引领联动 共助共建聚合力
临近午饭,药草坪村委会苍浦塘村民小组村民陈阿林仍在忙着分拣苹果,脸上挂着淳朴的笑容,笑容里满是掩饰不住的喜悦和希望。“今年估计能收入20余万元。”陈阿林说,他早在1993年就开始种植苹果,可是每年能有如此可观收入还是在宁蒗恒泰公司来村里发展苹果产业以后。
陈阿林的思绪回到2017年。当年,宁蒗恒泰公司看中了药草坪村种植苹果的地理气候优势,到村里发展苹果产业,在发现当地群众种植的苹果存在树叶泛黄等种植问题后,便成立宁蒗恒泰公司药草坪村“2700苹果”基地党支部,并由党支部引领,将党的组织优势、公司的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合作社的群众优势有机结合。以“公司+党支部+基地+农户”的模式,党支部建立苹果产业合作社,组织党员群众与公司签订收购合同,以1名党员带动1户监测户和4户产业户发展生产,推动精细化管理种植苹果,目前辐射发展苹果种植乡镇9个18095户。
为盘活当地种植资源,由“2700苹果”基地党支部牵头,以“托管+分红+务工”的模式,公司管理签订协议农户的680亩土地及果树,负责全部生产,产出的苹果按1.6元/公斤的价格分红给农户;以“合作社+农户+扶持+后偿+保底”的模式,以先用后偿方式由公司给农户提供优质苗木和自产有机肥,要求农户在种植过程中不打蜡、不套袋,采用山泉灌溉,督促农户按规程生产管理,达标产品以4元/公斤的保底价格回收,带领当地群众因地制宜打造“2700苹果”品牌。
双轮驱动 共生共融显长效
提起药草坪村委会头道沟村民小组的李阿花,药草坪村的村民纷纷点赞,称其是当地种植苹果的一把好手。
“我种植苹果的技术都是由‘2700苹果’基地党支部请来的专家教的。”李阿花说,在公司基地务工,不仅可以赚钱还可以学技术。目前,公司已经培养很多像他一样的“土专家”。
为了推动“2700苹果”优质高产,“2700苹果”基地党支部以人才、创新双轮驱动,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建立查养良专家工作站,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建立韩振海专家工作站,推荐国家科技特派宁蒗团苹果产业组、引进省内外专家等进行技术指导,建立宁蒗恒泰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为苹果产业发展培养了一批“土专家”“田秀才”。
“2700苹果”基地党支部依托国家苹果现代产业技术体系昭通综合试验站、国家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南冷凉高地苹果研发中心等科研单位开展协作交流,引进9个组合品种,建设滇西北高原落叶果树省级资源圃,发布《冷凉高地苹果生产技术规程》,以“套种绿肥+发展养殖+变粪为宝”模式带动新营盘乡区域广泛实施林下套种绿肥,全力推动苹果产业标准化生产进程。
眼下,“2700苹果”颜色更好、果质更佳、个头更大,一盒高端果(6颗)定价188元,供不应求。
三产融合 共联共享促发展
为拓展苹果销售渠道,“2700苹果”基地党支部因势利导拓展产销一体产业链,依托新营盘农业产业园区等建设项目,从种苗培育、技术培训、有机肥生产、加工生产营销、品牌打造等方面发力,建设产购销一体化服务中心;开拓上海推介会、天猫和阿里巴巴等300余个线上线下销售渠道,2017年至2023年,销售“2700苹果”13238吨。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药草坪村采取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建设采摘体验共享观光旅游区,开展网红直播、现场采摘、农家体验和教学实践等活动,全面打造宜居宜业美丽乡村新样板,形成了以苹果产业为主,养殖、就业、乡村旅游共同发展的高原特色综合产业发展模式。
看到网络销售苹果的潜力后,新营盘乡药草坪村委会余家坪村民小组村民李尔英也开始直播带货自家和本村组果农收获的苹果。2023年,李尔英通过直播带货收入达26.8万元,每年帮助果农销售苹果2000吨,成为余家坪村民小组响当当的“苹果妹”。
“2700苹果”基地党支部在推广“套种绿肥+发展养殖+变粪为宝”模式时,引导鼓励群众发展畜禽养殖,由公司以300元/立方米回收畜禽粪污生产有机肥,2017年至2023年带动583户农户增收130万元,实现了循环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短评
基层党建在乡村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党建引领发掘乡村资源优势,打造特色产业,可以促进农村增效、农民增收,实现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宁蒗县打造“2700苹果”品牌的过程,就是企业将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以党支部这个小支点撬动大资源的创业兴业历程。党支部引领,盘活资源,以人才、创新双轮驱动推进苹果产业标准化生产,并以自产保销、双线广销、循环共赢等方式,汇聚富民兴村强企合力,带领群众拓业、稳业、富业,推动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云报全媒体记者 和茜 通讯员 杨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