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12月20日,逐绿向新·美在云南——投资云南·重点领域投资合作专场推介系列活动将在云南昆明、大理举行。
作为本次活动3个精准产业招商赛道之一的促进就地就近就业投资合作专题推介会,将于12月19日在昆明举办,活动立足我省区位、劳动力、要素保障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对接产业转移线索,以重点产业园区为载体,持续加大消费电子、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宣传推介力度,吸引更多企业入驻园区。
活动现场将发布《劳动密集型产业敏感要素清单》,昆明市、昭通市、保山市将进行项目推介。
活动期间,将邀请投资者赴昆明、保山、昭通等地进行实地考察调研。
促进就地就近就业投资合作专题推介会,敬请期待!
关于云南就地就近就业
就业,一头连着民生冷暖,一头连着社会发展。
据统计,2023年云南有403万劳动力在省外就业,在省内县外就业的还有306万,全省农民工月均收入4094元。大量农民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收入不高,还加剧了婚姻家庭矛盾、“一老一小”留守等问题。
这样的局面应当如何破解?除了支持有能力有条件的农民融入城镇,云南省大力促进就地就近就业,努力让群众在家门口有事做,挣钱顾家两不误。
永仁县通过县国投公司组建劳务公司,将企业用工信息台账、务工人员信息库、服务专员完全打通,通过劳务承包、劳务派遣等形式,构建弹性精准用工新模式,构建了产业发展、企业增效、群众增收“三方共赢”的“幸福里”社区模式
家门口就业,首先要有业可就。
云南一些地方积极发展群众家门口的产业。在楚雄州,彝绣产业2023年的增加值达到2.45亿元,带动5.7万名“绣娘”就地就业。在昭通市,初步形成了天麻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综合产值接近80亿,带动10万多人当地就业,人均增收超过6000元。家门口的产业带动了家门口的就业。
家门口增收,不仅要解决就业,还要优化利益分配机制。
比如,孟连县牛油果2023年产值达6.4亿元,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推行“334”利益分配机制,即农户土地入股获利30%,企业以种苗和技术入股获利30%,国有管理公司、合作社、村集体获利40%。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分红收入和就业收入让农民分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
家门口增收,需要有一批致富带头人。
在迪庆州,有村民把本村和周边的青稞加工成方便食品,注册了商标,获得了有机认证,提高了产业附加值,带动800多户群众户均增收3500元。在曲靖市娜姑镇,当地党组织通过培养致富能手带动农民积极参与特色产业发展,把分散的农户聚集,同时把资源、技术、市场、人才等要素组织起来,形成规模对接市场,实现“人人有事做、户户有增收”。
今年,云南省出台了《云南省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16条措施》,着力构建以“幸福里”社区为龙头,以零工市场、“家门口”公共就业服务站点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支撑的“四位一体”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供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更好地促进就地就近就业,拓宽城乡劳动者增收致富渠道。
云南省投资促进局、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云南网 联合出品
策划:段毅 浦美玲 段琪宇
统筹:韩焕玉 顾祯 李斌
编辑:李斌 徐梓瑜 杨景涵 徐永进 杨春萍 周超 陈一珺
设计:李雪